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當鋪的“政治”經濟學(錢途)



當鋪的“政治”經濟學(錢途)


















當鋪的“政治”經濟學(錢途)




 ???? 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跨進昏暗的大門,踮起腳把一隻破舊的佈包,放到高高的櫃臺上;櫃臺後,坐著一位幹瘦、面色陰沉者,居高臨下地看著剛剛進來的這個人,一臉的鄙夷。然後,他陰陽怪氣的呵斥下面的男子:你的東西不值錢;男子苦苦哀求,給當瞭吧,傢裡人等米下鍋呢。叮叮當當,幾個銅板滾落到到男子手中。他步履蹣跚地走出當鋪,滿臉悲憤……

  這是紅色經典影片中的鏡頭,多少年一直紮根於我的腦海中,以致於今,對當鋪“萬惡”與“火坑”的印象,仍無法徹底抹去。

  從金融學的角度看“當鋪”,它的本意,應該是救急不救窮的地方;從社會道德的層面而言,它還應具“善行”的意義。但是,在萬惡的舊社會,當鋪的概念被顛覆瞭,窮人心裡對其有依賴,但更多有害怕,因為所當之物,基本有去無回,與其說是無奈典當,不如說是被迫賤賣。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政治語境中,“當鋪”一詞,總是被“妖魔化”瞭。

  如今,我們不再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置評當鋪,這是一種進步。如果,不以有色鏡頭視之,當鋪本具的經濟學內涵,必然煥發出勃勃勁頭。較之過去,現在當鋪高高在上的櫃臺已經消失,這不僅意味著形式上的門檻降低,也意味著一種觀念上的變革——到當鋪不再是貧窮的表現,而是借其成為賺錢生財的平臺。不過,稍覺遺憾的是,這種變革似乎還處在“初級階段”,雖然,當鋪已經被冠之於“第二銀行”的稱謂,但在社會的觀念和實際操作中,當鋪仍舊有著“邊緣”化的尷尬——這種情形,有諸多值得咀嚼和深思之處。

?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