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典當史:昔時威風“當樓”今日落寞藏深巷 |
? 佛山典當業,在明清時期已有,在清嘉慶、道光、咸豐時期最為鼎盛。據史料記載,當時有36傢店鋪散佈在佛山各街道。民國時期,佛山的典當業比清代有所發展,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達到鼎盛,有大小當鋪60傢左右。 建國後典當業全部結束,舊時的當鋪樓陸續被拆毀或改建,如今僅餘幾座,都建於民國時期,集中在禪城區的老城區內,其中保持較完整的忠誠當鋪、泰和當鋪、青雲街當樓成為佛山市目前重新審定的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佛山繁榮的古典當業的歷史見證。 東西有當鋪當鋪當東西 明清時期,佛山的手工業發展非常快,如紡織業、陶瓷業等。這時,典當業隨著繁榮的經濟應運而生,在清嘉慶、道光、咸豐時期最為鼎盛,據史料記載,當時有36傢店鋪散佈在佛山各街道,其中以祿豐巷、石巷、蓮花路、青雲街、普君圩等地為多。 到瞭民國時期,佛山的當押業比清代有所發展。到瞭1934年佛山鎮內有當鋪33傢,當時碉堡式的“當樓”,隨處可見,正所謂“東西有當鋪,當鋪當東西”。據瞭解,當時南海(含佛山)的典當行業經濟排廣東省第二位,僅次於廣州,其後逐漸蕭條。1950年初,典當業消歇,1958年全部結束。 隨著典當業的結束,舊時的當鋪樓陸續被拆毀或改建,如今僅餘幾座,都屬民國時期建築,其中保持較完整的忠誠當鋪、泰和當鋪、青雲街當樓成為佛山市目前重新審定的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瞭佛山繁榮的古典當業的歷史見證。 青磚砌墻身“槍眼”護典物 青雲街當樓為當時其中一間位於舊商業中心地帶者。據一位住在青雲街大半輩子的老婆婆說,建國後,該樓曾是紡織工廠,現在已改建成瞭套間,讓人居住瞭。 當樓雖為殘舊,但不失當年雄風。砌墻的青磚都是用很土質燒制而成,因此墻體非常堅硬。屋墻上有兩個豎著的青磚面積大小的窗戶,窗口中間豎著一根鐵枝,據說這是當樓的“槍眼”。因為當時的當樓內存放著許多當物,其中不乏貴重東西,時有外來人偷搶,所以當樓自備槍支,石灰、沙、石作備用武器,用來防盜賊打劫的,並聘人看更巡夜。 記者走到瞭石巷內一條深巷盡頭才找到泰和當鋪,它的建築風格與青雲街當樓差不多,平面為方形碉樓式磚木結構的五層樓房,高24米。內部為典當業儲物架,現內部結構已經改變作民居用。 典當論貴賤窮人為常客? 據老一輩的人說,佛山的當押業,前來押物的常客多為窮人,包括農民、小工業者和一般勞動者,每年農歷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旺季,質押的人最多,主要為農民,行內稱之為“上架”。小手工業者也時常為瞭維持簡單再生產,被迫將原料、蠶絲、棉紗和成品送去當押,以資周轉。至於一般勞動人民因被老板拖欠工資,或發生意外事故,借貸無門,唯一辦法是將暫時不需用的送去典押,以解燃眉之急。每年農歷四月至七月間,早禾已收割,蠶絲亦上市,他們有瞭收獲便來這裡取贖,行內稱之為“落架”。 住在祿豐大街50多年的70多歲譚婆婆說,她年輕的時候常看到忠誠當鋪的典當很旺,大多是一些窮人拿舊衣裳來押。當鋪對質押品的估價很低,而且當票上的內容由當鋪寫,字體很歪,一般人看不明,所有都是當鋪說瞭算,與現在的“霸王條款”差不多。 不過,現在重新走上舞臺的佛山典當業,不再是舊時的當主當道瞭,典當的利息也是由國傢規定,對質押品的估價,會參照市場價來評估。 過去,有大、中、小三級當鋪,大店稱“按”,主要按當貴重物品,例如珍珠玉器、金銀首飾、古玩書畫、屋田契據等,期限三年,利息五分;中店稱“當”,貴賤物品一律收當,期限兩年,利息三分;小店稱“押”,又分為“大押”和“小押”,賤如草帽、鋤頭,也可押。當鋪有規定,按、當、押物品,不論貴賤,期滿不贖,即可由當押行變賣。 ? |
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佛山典當史:昔時威風“當樓”今日落寞藏深巷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