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產業功能 促進重慶城鄉統籌發展 |
城鄉關系始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也是當前和今後國傢宏觀調控政策需要重視和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這是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傢長治久安的戰略性思路和決策,也從根本上為解決新階段的 “三農”問題和理順城鄉關系指明瞭方向。目前,重慶正在爭取成為“國傢級統籌實驗區”,這就要求重慶從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並存的特殊市情出發,加快建設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金融活動作為造就一個國傢、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佈局和產業分工的決定性力量,理應在重慶城鄉統籌發展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的金融需求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城鄉統籌是要把挖掘農業自身潛力與工業反哺農業結合起來,把擴大農村就業與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結合起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穩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具體到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思路可以用“一圈兩翼”發展戰略來概括:“一圈”是以主城為核心,在1小時通行范圍內建設一個經濟圈(包括重慶主城9區、渝西經濟走廊所有區縣以及三峽庫區經濟區的涪陵、長壽等區縣);“兩翼”是以萬州為核心的渝東北地區和以黔江為核心的渝東南地區。 實施這個戰略,一方面要求充分發揮主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培育核心經濟板塊和區域經濟增長極,建設產業聚集、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和以工哺農的戰略平臺。另一方面要帶動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區的發展,特別要把庫區產業發展和著力解決移民就業問題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最重要工作。力爭到2012年,庫區基本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體系,使有就業能力的城鎮移民基本實現就業,農村移民富餘勞動力基本轉移就業,確保100萬移民逐步致富,1000萬庫區群眾安居樂業。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角度來講,當前金融產業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金融產業如何實現率先發展的問題;二是在促進重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城鄉二元經濟轉換過程中,金融產業功能如何定位、作用如何發揮的問題。具體來講,重慶城鄉統籌對金融產業發展提出兩項功能需求: 城鄉統籌發展需要金融產業強化就業和產值創造功能。金融產業產值創造是重慶城鄉統籌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要求。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即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後降,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內部也有高級化趨勢,即第三產業的第一層次(傳統商業等)比重穩定降低,第二層次(金融業、房地產、信息業等)比重持續上升,第三層次(科教文衛等)比重略有增加,第四層次(國傢機關等)比重略有下降。因此,金融產業化本身是城鄉統籌產業合理佈局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 城鄉統籌發展需要金融產業優化資源配置、經濟調節和風險規避等功能。金融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產業,功能健全的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增長是十分有益的。重慶城鄉統籌發展既要打造“1小時經濟圈”這一戰略平臺,又要發揮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功能,促進萬州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這就要求在金融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必須要處理好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問題,優化金融產業的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功能。同時,由於縣域經濟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等,因此有必要強化金融產業的風險規避功能。 目前的金融產業發展還不適應城鄉統籌發展要求 金融產業化程度較低 一方面,重慶金融產業總量和增長速度偏低。2006年,重慶金融業產值總額為107億元,不到上海金融業產值的七分之一。重慶金融業產值同比增長14.6%,略高於重慶GDP同比增長率;而同期上海金融業產值同比增長18.4%,遠高於上海GDP的同比增長率。另一方面,重慶金融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偏低。2003~2006年,重慶金融業占GDP的比重由3.3%下降至3%, 2006年略有回升,但仍在3%左右,金融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由7.4%下降至6.8%,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而上海2006年金融業占GDP的比重為7.8%,比重慶高一倍還多,且呈現從下降到持續上升的變化趨勢。因此,從總體上看,重慶金融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貢獻也相對較小,重慶金融產業產值創造功能還很弱。 金融資源地區配置不利於重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 重慶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設“1小時經濟圈”,以“一圈”帶“兩翼”,統籌城鄉發展,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城鄉二元經濟轉換問題。其思路是推動“1小時經濟圈” 產業升級和集聚,吸收“兩翼”的農業人口到“一圈”就業。“1小時經濟圈”建設得好不好,關鍵要看“一圈”中的城市核心外延區(主城9區以外的14個區縣)發展得怎麼樣,能不能與城市核心區(主城9區)共同發揮“傳幫帶”作用。從近幾年金融資源的配置情況來看,“一圈”中的城市核心外延區信貸投入明顯不足,其存款仍有較強的流向城市核心區的趨勢。截至2006年年末,城市核心外延區的存款市場份額在20%以上,但貸款市場份額卻隻略高於10%,且呈逐年下降趨勢。雖然這種趨勢符合區域金融發展初級階段的運行規律,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城市核心外延區的產業升級,不利於發揮城市核心外延區帶動“兩翼”發展的作用,進而影響重慶“一圈兩翼”戰略的實施。 縣域和農村金融功能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重慶市縣域和農村現行金融體系存在功能供給與需求錯位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機構規模與服務對象規模不匹配。大型銀行盡管在縣域范圍普遍存在,但其分支機構服務“中小企業”和“三農”等小規模借貸人功能有限。二是金融機構服務功能與農村經濟結構不吻合。從金融需求的角度來講,對一些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生產力不夠發達的農村區域,應以政策性金融為主,並輔以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而對於一些農業比重高、生產力相對發達地區應以合作金融為主;對非農產業發達地區或城鄉邊緣區應以商業性金融為主。但目前重慶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並沒有按金融需求細分,雖然考慮瞭農村的特點,但也隻是簡單區分城鄉差異並將其差異靜態化,導致金融供給與農村經濟結構不吻合。如政策性金融機構缺少對農業生產性經營的直接支持,難以滿足落後農村地區對政策性制度供給的需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雖然在不斷調整自身定位,但“貸大、貸長、貸集中”的現象仍較突出,不能很好地滿足縣域和農村的商業金融需求。三是民間資本的缺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內源融資和民間借貸形式滿足其融資需求,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允許民間資本以適當形式參與農村金融制度供給。 深化金融產業功能,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強化金融產業就業和產值創造功能 第一,增加金融產業總量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 一是要努力改進金融生態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實現“三引”:引進更多的金融機構尤其是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到重慶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吸引更多的外地、外資金融機構到重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參股,引導大、中型銀行分支機構增加在重慶的資金投放量。 二是要做大做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推進重慶市商業銀行上市融資工作,促進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跨區域經營。進一步提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水平,促其向合作銀行轉軌。引導信托投資公司等地方非銀行金融機構發揮比較優勢,提升綜合實力。推動地方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擴大經營規模,跨區域開展業務。 三是要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推動重慶市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資金集聚,並研究出臺促進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改制上市的優惠政策措施。 四是要加大金融產品創新的力度,積極培育區域性金融市場,提高金融交易總量。要結合城鄉統籌試點,不斷創新或引進銀行、信托投資、保險、典當、證券期貨等領域的新產品,探索建立各種區域性金融市場,滿足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第二,提升金融產業質量,規劃建設核心金融區。 首先,要加強對金融核心區的規劃,優化金融企業的空間地理位置,努力發揮金融業的外部規模經濟。可以考慮將渝中區解放碑、江北嘴所在的范圍作為核心金融區,並可以考慮進行統一空間規劃,形成金融信息產業功能區、區域金融機構總部區、金融研發區、金融服務中介區、金融配套服務區等若幹個金融功能區。 其次,要加大金融機構之間的協作和合作,共享基礎設施,推進金融輔助性產業尤其是現代金融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建立行業內多層次、多方面的協作機制,比如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等等。要充分發揮金融行業協會的作用,搭建金融機構合作平臺和信息溝通平臺。建立共享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違約信息系統等等,整合信息資源,發揮金融合力。要積極發展律師、會計、投資咨詢、信用評估、資產評估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 再次,要引進和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金融業人才,發揮知識溢出效應,提升金融業整體從業人員素質。建立統一的金融業人才市場,建立人才數據庫,推行金融行業從業資格認證制度。建立人才交流、培訓制度,設立金融研發基金和突出貢獻獎勵基金,鼓勵金融研發創新。 最後,要提高風險管理和經營管理水平,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金融行業屬於高風險行業,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始終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主旋律,是提高金融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基礎,也是監管部門實施監管的著力點。 整合金融功能體系 第一,調整金融產業的地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核心功能。 一方面,要以大中型銀行為主導,集中優勢資源支持城市核心區支柱產業。按照規劃,“一圈”城市核心區應當擁有便捷的城市和區際交通體系,擁有以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等為代表的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和以產業鏈、產業集群為重要形式的現代制造業。目前“一圈”城市核心區由於市場經濟的資源導向已積累起相對的發展優勢,政府應當順應市場規律采用非均衡發展戰略,重點投資,通過集聚效應優先發展城市核心區,培育成增長極。繼續發揮大、中型銀行信貸資金雄厚、風險管理水平較高的優勢,推進以銀團貸款形式為主的信貸支持模式,集中支持城市核心區支柱產業的發展,同時解決集中度過高可能引發的高風險問題。 另一方面,要以中小金融機構為主導,積極支持縣域和新農村建設。“一圈兩翼” 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關鍵是提高“一圈”城市核心外延區的城鎮化率,支持區縣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向城鎮集中。而在縣域和農村經濟中占據主體地位的是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國內外金融實踐證明,在市場機制下,中小金融機構由於與中小借貸者在距離和關系上的鄰近性,導致非標準化貸款的風險減小。因此,要以中小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為主導,從滿足需求入手,支持縣域和農村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具體來說,一是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作用。堅持正確的市場定位、功能定位和差別化原則,進一步深化合作金融機構改革。位於城市核心外延區的信用聯社應堅持現代社區銀行的發展定位,服務於城鎮建設和中小企業,優先考慮支持發展潛力大、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要繼續發揮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和小型非銀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服務功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三是要從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探索大中型銀行縣支行的重新定位問題,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四是鼓勵本地和外地股份制商業銀行到重慶縣域設立分支機構,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五是鼓勵組建村鎮銀行等民間金融組織,最終建立起適應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中介體系,發揮其信息優勢和監管優勢,從而集中民間剩餘資金,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加快就業崗位創造,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的進程。 第二,調整金融產業的組織和產品結構,充分發揮經濟調節、風險規避等擴展功能。 一是遵循市場規律,創新金融產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商業性金融支持城鄉統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重點發展有優勢的原材料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其他特色產業,鼓勵發展面向農村和農業產業化需求的第三產業,壯大小城鎮和農村的經濟實力。要針對農戶的實際金融需求情況,探索多種擔保辦法(如動產抵押、權益抵押等),擴大農戶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的覆蓋面,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政策性金融業務,增加對縣域和農村政策性信貸資金的投入,緩解重慶市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異化的程度,促進城市核心外延區和“兩翼”的快速發展。重點研究農發行政策性業務的擴展,探索建立政策性業務招投標制度,鼓勵商業銀行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配套服務工作。促進政策性金融業務與財政轉移支付、稅收改革的緊密結合,重點支持農村扶貧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以及農村土地規模經營,著力構建貿工農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動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轉變。 三是加快建立農村保險、農業保險體系,增強金融風險規避功能。改變單一、事後財政補助的農業災害救助模式,成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通過大力開展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外出農民工保險等商業性保險業務,保障農業生產和再生產以及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建立與城市接軌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與農村的全覆蓋。同時,建立保險資金支持重慶重點項目建設的投資機制。 四是在縣域和農村建立多層次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形成良好的中小企業風險轉移機制,增強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信心。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信用擔保體系,由縣級政府財政出資,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擔保機構,實行市場化、公開化運作。 五是出臺農業補貼政策,包括農業信貸補貼、農業保險補貼、災害補貼、環保補貼等方面的政策。通過對面向農業貸款或提供保險的金融機構提供利息補貼、稅收優惠等優惠政策,引導銀行信貸資金流向農村、農業和農戶。- ? |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深化金融產業功能 促進重慶城鄉統籌發展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