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遭遇擔保業深水炸彈 |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玩錢的擔保業“野蠻生長”賺快錢,過把癮就玩完,防火墻不防火,害苦瞭銀行。 “最多最亂的時候,某省內有上千傢民營擔保機構,隻管生,不管養,‘野蠻生長’,它們不滿足於收一兩個點的擔保費,大量用收取客戶保證金的方式,截留客戶信貸資金用來高息放貸,累積風險在不斷疊加,這行業已成為一個‘雷區’。我們現在最擔心的是隨著經濟進入下行周期,隨時可能出現壓垮這個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且風險隨時會波及傳導給銀行體系,監管當局對此高度警惕。”國慶前,一位金融監管部門的官員談及野蠻生長的擔保行業,憂心忡忡。 大型擔保機構陸續觸礁 不久前,有消息稱,某省會城市最大的一傢民營擔保機構因盲目放大業務規模,在出現近兩億元的代償風險後,面臨資不抵債的困窘。在大幅度縮減規模、斷臂求生的同時,四下苦尋合作對象接盤。而另一傢大型國有擔保公司,因長時間違規經營,涉及高利貸業務和復雜的股東關聯交易,出現巨大風險,十多傢銀行近30億的貸款和數億民間借貸裹挾其中。隨著公司資金鏈斷裂,公司主要負責人已被司法機關采取強制措施。 今年以來,大型擔保機構陸續觸礁:註冊資本7.6億元之巨的民營擔保巨頭廣東華鼎,擔保金額140多億元,這傢曾獲過諸多殊榮的擔保公司已陷入瞭資金鏈緊張的泥潭,如今四處奔走求助無果。而中字頭的中擔投資信用擔保有限公司,也因盲目擴張,留下數十億元的巨額窟窿後陷入破產重組。在擔保業的重災區河南鄭州,多傢公司以投資擔保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擔保公司如骨牌般倒下,許多地方出現擠兌事件,部分投資客戶甚至拉起“還我血汗錢”的橫幅,引發較強社會震動;溫州民間借貸問題鏈斷裂後,波及到擔保企業,並順勢火燒連營把風險傳導給相關銀行,導致今年以來溫州銀行業不良資產激增。 “這個行業已經全面入冬,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全面停止與民營擔保業的合作,隻有少數的地方中小城商行、農村商業銀行斷斷續續、滴滴答答在做點零星業務。照這架勢,今年底要關掉一大半。擔保客戶跑路的、失蹤的、倒閉的一大把,很多激進的擔保機構多年所賺的利潤全部吐回去還不夠。”一傢擔保公司的當傢人,近日談及擔保業的困境時用“無力回天”四個字來概括他求生不得的失落、迷惘和無奈。 風險向銀行體系擴散 大企業復雜的關聯交易和過度擔保已讓監管部門頭痛不已,而一些中小擔保機構索性已異化為高利貸平臺。一些金融總量不大的中小城市,高峰時冒出的融資性擔保機構、小貸公司、理財中心上百傢,這些擔保公司、小貸公司沒幾個正兒八經做業務,其共同的路徑,無外乎設“理財中心”,以高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高進高出牟取暴利。在經濟上行期問題暴露不明顯,而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大量的裸泳者光腚裸奔,並且風險直接向銀行體系傳導擴散。 值得警惕的是,在擔保業泥沙俱下的發展中,都與銀行深度捆綁,默契配合,瓜田李下,有些擔保公司甚至就是銀行員工幕後操縱,因為他們深諳套路,知道怎麼能把銀行的錢套出來。一些地方擔保貸款案發後,一大型國有銀行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員工與客戶往來資金異常,多的時候一年中該銀行員工個人賬戶與相關企業的資金往來上億元。基層銀行的營業網點完成考核的存貸款任務,往往要“外包”——關鍵時刻要靠擔保公司拉存款。因此在合作時,隻看中擔保公司拉存款的“綜合貢獻度”,對其真實經營狀況調查不充分,一些因虛假註資、劣跡斑斑、官司纏身的擔保公司,卻與中小銀行的基層機構合作得如魚得水。有些銀行過度迷信擔保公司的所謂註冊資本金,而不審查其真實財務狀況、擔保能力和風險管控水平,甚至因為共同利益,睜隻眼閉隻眼。蘇北某地在對問題擔保機構的審計調查中發現,一傢註冊資金數億元的擔保公司,資金入賬驗完資的當天,所有註冊資金就又一分不留全部劃回各自股東賬戶,而相關合作銀行卻還蒙在鼓裡,結果兩個月不到,就形成逾千萬元的代償風險,並迅速成為銀行壞賬。 正視監管缺失的問題 擔保業狂飆,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灰色金融肆無忌憚,橫沖直撞的結果是“大象撞進瓷器店”,必將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 銀行體系內一連串與擔保等灰色金融相關的內控案件頻生,給一方金融穩定和銀行聲譽帶來瞭極大的負面影響,也暴露出銀行體系普遍存在的較嚴重的內部人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這些風險長期隱蔽得很深,經濟下行期釀成案件,暴露瞭制度漏洞、內控虛設、內審無效、管理薄弱和案件防控能力的嚴重不足。而相關銀行在與擔保業等融資中介合作存在燈下黑等諸多薄弱環節,其根子還在於過度考核的指揮棒下,內部普遍存在的因過度激勵而忽視風險把控的問題。 擔保業的亂象和灰色金融猖獗的背後,不僅使實體經濟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危險,也累積著極大的金融和社會風險。管理者應遏制資本的魔鬼屬性,嚴格管控行業內大面積存在的虛假遊資、過度擔保等高風險現象,最大程度地減小其對公共利益的損害。現在,擔保機構也好,小貸公司也罷,審批權都在地方,如果隻管生,不管養,勢必會縱容一群“野孩子”,他們闖下大禍後溜之大吉,“誰傢的孩子誰抱走”,最後政府來收攤子。 放縱的、不受監管的金融必然會釀大禍。擔保業經營中盲目貪大、過度擔保滋生的種種亂象,提醒相關部門必須正視監管缺失的問題,通過更嚴格的鐵的手腕治理行業積弊,加大對違規經營的懲戒打擊力度。商業銀行也應吸取這一輪擔保業之亂的教訓,通過建立有效的互通信息平臺,共享行業數據和敏感信息,嚴格準入審批制度,面對良莠不全的擔保業,要嚴格審查擔保機構的真實財務狀況和擔保能力,在從業資質、風險控制、業務操作規范和財務真實性等方面零容忍。 【作者: 陳志龍】 (責任編輯:周雪紅) |
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
銀行遭遇擔保業深水炸彈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