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典當行用人機制之我見

典當行用人機制之我見

典當行用人機制之我見


         曾經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九九歸一》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天和當鋪的兩任掌櫃——賈富貴、包世和給觀眾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賈富貴為人忠誠、可靠、勤謹、敬業、好學,使得天和當鋪生意興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包世和吃裡扒外、銷贓、賣主,最終使得天和當鋪風光不再、銷聲匿跡。

         影視劇中天和當鋪的興亡軌跡真實地詮釋瞭在現實背景下選人、用人對於典當行來說是多麼得重要。

        而綜觀目前典當業的發展現狀,我國各典當行的用人機制不容樂觀,普遍存在著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

         筆者將主要的問題簡要歸納如下:

        問題一:法人代表權力過分集中。

        1987年新中國第一傢典當企業——四川成都華茂典當商行成立以來,我國的典當業已風風雨雨的走過瞭22個年頭。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的典當行大部分屬於私營企業。雖然國傢商務部在設立典當行的準入條件中也明確規定必須有兩個以上法人股東,但由於法人股相對或絕對控股,導致瞭法人代表在典當企業的話語權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這也使得各典當行在日常的經營運作過程中,法人代表的“一言堂”現象非常的普遍。

        俗語說得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們不可否認,典當企業的法人代表大都是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廣泛的人脈資源的社會成功人士,因此,他們獲得企業絕對的話語權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從企業的自身利益的角度來考量的話,這並非是好現象。因為再高明的決策者也有失誤的時候,所以,若想讓自己的企業減少失誤、穩步發展的話,各典當企業的法人代表應當充分發揚民主,適當的下放部分話語權。每當接手一筆業務,盡可能的多讓員工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相信這樣的做法最終受益的還是法人代表自身。有業內人士曾經做過這樣的統計,一般典當行百分之八十的利潤是由法人代表等高管創造的,而百分之五十的虧損風險也是他們親手造成的。

        問題二:千軍易尋,一將難求。

        我國大部分行業在用人機制方面呈現的狀況是“千軍易尋,一將難求”。但是,典當業由於涉及的行業交叉、業務龐雜等一系列的特殊性,使得此行業出現瞭別樣的“風景”,即“千軍易尋,一將難求”。這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典當業不僅缺乏能夠精通業務、獨當一面的高級管理人員,即所謂的“將”,而且也普遍缺乏合格的普通專業技術人員,即所謂的“軍”。

        據筆者大致瞭解,現今大部分典當行所謂的“高管人才”要麼是從金融單位“轉型”而來,要麼是金融單位人員“兼職”而來,真正精通典當業務的“科班”人才是少之又少。和“高管人才”相對應的普通工作人員,絕大部分典當行的做法是從社會上直接招聘,然後經過簡單的培訓即匆匆上崗。誠然,造成如今這種局面與我國至今為止沒有一所真正正規的培訓典當人才的機構密切相關。有位企管專傢曾明確指出,一個企業的成敗百分之八十取決於對人才的使用。因此,從目前我國典當業人才的來源渠道看,必定會給典當業正常健康的經營埋下“隱患”。當然,隨著國傢對典當業的不斷重視和老百姓對典當業的逐步認可,這種狀況即將得到緩慢的改變,例如,我國的一些金融類的高校和研究機構正在嘗試開設有關典當方面的課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伴隨著這些課程的逐步推廣與普及,必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典當業對人才的渴求。

        盡管如此,我們的典當業同仁仍然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人才短缺的狀況有所改觀並不代表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放眼全局來看,當前一些典當培訓機構的零星設置還遠遠不能滿足整個典當行業的需求。典當業對人才的渴求、使用、培養比任何一個行業都顯得迫切與重要的狀態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因此,筆者建議,在整體環境無法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變的大背景下,各典當行唯有通過大量的業務演練來最終達到“練兵”的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示我們,理論來源於實踐。因此,在典當業務“操練”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善於思考、善於總結,那麼必定會在實踐中真正的領悟到典當業獨有的運營規律、運營技術,從而在社會這個“大學堂"中鍛造出一流的典當人才來。

        問題三:人才的忠誠度普遍不高。

        回顧歷史,清末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當今的商界精英羅貴福都曾依靠開當鋪、開典當行發跡或發現商機,因此,典當業歷來就是達官富賈競相投資的熱點。但是真正進入典當業後,許多人就會深刻體會到典當業高利潤回報的背後同時伴隨著高風險。曾有人套用一句名言總結之:你若讓他進天堂,你就讓他做典當;你若讓他下地獄,你也讓他做典當。

        現代典當業的高風險除瞭來自國傢政策法規等外部環境外,有很大一部分源自高管人才的忠誠度不高。試想:各典當行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典當人才的過程中,一旦最終尋找到的是《九九歸一》中的“包世和”之流的話,必將會給典當行帶去滅頂之災。難怪一位與筆者相交多年的典當行老板曾無限感慨道:當今典當行在用人方面普遍存在著“有本事的不可靠,可靠的沒本事”的現象。

        針對此種尷尬局面,筆者以為人才的流動對於任何一類行業來說都是極其正常的。一般來說,人才的主動去留主要取決於企業的福利待遇、發展前景、工作環境等幾方面,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典當企業已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例如逐步地提高企業職工的薪酬待遇等,但欣慰的同時亦存遺憾,那就是仍然有一些典當企業簡單的以為高標準的福利待遇就可以換得人才的忠誠度。很明顯,這種看法是偏頗的、錯誤的。作為個體的“人”,若想身心愉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除瞭滿足薪酬等物質需求外,工作環境、前景展望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視的。我曾聽一位典當行從業人員說:若在一個整天挨吵挨批的惡劣工作環境中工作,即使每月給我上萬元的工資,我也不想多呆一天。由此不難看出,若想真正的留住所需人才,典當企業除瞭要重視“硬件”外,還須重視“軟環境”的營造。

筆者特別喜歡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沒有垃圾,隻有未被利用的資源”。之所以刊出這句名言與大傢分享,主要是想敬告每位典當行業的法人代表:在整個典當業用人機制尚不成熟的現階段,除瞭要嚴把“選人”關,更要把好“用人”關。作為法人代表應當努力發掘和探尋每位員工的“閃光點”,真正做到人盡其用、變廢為寶,力爭創建一個穩定、和諧、高效的用人機制,從而有效的助推整個典當業健康、有序的永續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