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福建人因鋼貿信貸危機遭滬禁貸

福建人因鋼貿信貸危機遭滬禁貸

福建人因鋼貿信貸危機遭滬禁貸


  如果你拿著福建籍的身份證在上海想做一次貸款,這將可能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近4000萬福建人,慘遭鋼貿信貸危機連坐,在上海貸款都將成為難題。

  春節前後,最近三次在上海見到不同領域的金融圈朋友都在感嘆去年2012年底發生的鋼貿信貸危機,這場危機所引發的壞賬據報道高達數百億人民幣,造成許多銀行行長回傢“下崗”催債,同時,它給上海金融圈造成的隱痛還在擴展與發酵,開頭的情景就是惡果:現在不僅僅是造成鋼貿危機的區區30多萬人口所在的福建寧德周寧人,甚至近4000萬福建人,在上海貸款都將成為難題。

  還不僅僅是上海,附近江蘇省的一些城市的金融圈也在悄悄執行這項心照不宣的策略。比如,無錫一位銀行圈的朋友就說,無錫本地由福建人拖累的鋼貿壞賬就高達200億人民幣左右。所以,無錫當地銀行對福建人的貸款就已經很謹慎瞭。

  這種看上去很情緒化的懲罰性措施,沒有直接針對拖欠款項的借貸人或騙貸人,而是把懲罰直接“連坐”到所有福建人,把他們當作嫌疑對象,不知道是金融業的慣例還是風控經驗,還是一種無奈與情緒任性。至少我認為非常的荒唐和不可理喻,尤其在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城市上海發生,尤其讓人難解。

  但是一位上海本地銀行的副行長對我說瞭一句:"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同時甚至認為福建的地方政府都應該為此需要買單一部分。

  一個地方政府和當地人民要為區域內的少數個別企業承擔債務和信用責任,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復雜邏輯。但正是這個復雜卻真實存在的邏輯也同樣被這場鋼貿危機中的商人們用過。

  有報道稱,在上海鋼貿圈也曾流出又一份名為《關於要求緊急應對與妥善處置上海鋼貿市場抽貸危機和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的特急報告》的信件,抬頭標明是寫給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市長韓正並報上海銀監局長廖岷的,落款是“上海市鋼貿企業群體”。

  該信稱:“目前有的鋼材市場已出現瞭因債務糾紛引發的多起傷害案,甚至在好幾個市場還發生瞭追債兇殺案,這種狀況持續下去,類似刑事案件隻會越來越多。”同時,信中還表達瞭鋼貿企業都是通過聯保方式貸款的,如鋼貿行業資金鏈斷裂,將有數十萬人面臨失業、返貧,甚至由債務糾紛而引發的各種矛盾、沖突急劇產生,會造成刑事、民事案件爆發,信訪、群體上訪事件大量增加。

  這明顯是另一方理解政府“穩定大於一切”而熟練運用而使出的“威脅”。於是,糾紛雙方會互相歸罪,銀行指福建企業騙貸,鋼貿企業怪罪銀行切斷資金造成危機。在一個正常的金融市場風險中,信貸雙方居然把矛盾演繹成瞭一場政府公關拉鋸戰,這不得不讓人反思中國金融業的監管政策所帶來的非正面影響。

  在一個純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信貸壞賬,應該是與此有關的各種法律在起作用,以及與此有關的資產壞賬處置慣例在行動,而不是都在爭取與博弈政府主管機構的情緒主張。從這一點說,陸傢嘴的高樓僅僅是一個虛像,它是遠遠不能代表上海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成熟的金融中心的!

  

 

推薦閱讀:

【列表】監管動態、協會新聞、典當新聞、典當案例、典當研究、公司新聞

【通告】中國典當聯盟網最新qq群公告  中國典當聯盟網

【征文】《典當縱橫》月刊征稿啟事       中國典當聯盟網

【典當年審】2012年度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典當企業年審通知

【典當申報】2012年度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增典當行審批通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