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金融長足發展典當行已達76傢 |
十一五”以來,陜西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重點,正視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發展形勢,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積極的貨幣政策,確保宏觀經濟穩健運行。金融業規模逐步擴大,內部結構逐步完善,市場運營機制不斷加強,金融結構得到優化,功能作用不斷增強,銀行、保險、證券、其他金融活動單位等不斷發展壯大,市場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金融業運行基本情況 目前,陜西省已建立由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調控,由銀監局、保監局、證監局分行業監管,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多種金融機構,多種融資渠道並存,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的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金融體系,金融實力不斷增強。陜西金融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由2005年占2.57%,上升到2009年3.51%。 一、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期間,陜西金融業得到長足的發展,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市場逐步細分,從業人員數量增多,業務拓展較快,范圍更廣,規模不斷擴大。 一是機構不斷增加。2009年末,陜西境內金融機構除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外,有政策性銀行3傢、國有商業銀行5傢、8傢股份制商業銀行、2傢城市商業銀行、6傢農村合作銀行、103傢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1傢、外資銀行2傢、村鎮銀行2傢。全省共有保險公司總公司2傢,省級分公司36傢,其中:產險公司(含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公司)19傢,壽險公司17傢;下轄各類保險分支機構2211傢。新增省級分公司1傢,新增各類分支機構99傢(經紀機構20傢,代理機構71傢,公估機構8傢),專業保險中介機構主體109傢,其中總公司70傢,分公司39傢。兼業保險代理機構1688傢。全年新批設專業中介機構8傢,新增兼業代理機構145傢,註銷代理公司4傢,註銷兼業代理機構937傢。證券業從2006年上市公司24戶,上升到2009年30戶,增加6戶(戶數均為A股);全省有證券公司三傢,證券營業部從2006年65個增加到2009年73個(含外地公司在陜營業部),這一時期增加6個;證券交易開戶數量從2006年113萬戶增加到2009年190.26萬戶,增加額為77.26萬戶。同時,其他金融活動單位不斷發展,全省典當公司在商務廳註冊登記的法人企業目前已到76傢;小額貸款公司全省已有63傢已在省金融辦註冊登記獲批。 二是從業人數不斷增加。截至2009年底,金融業從業人員從2006年9.9萬人增加到2009年12.8萬人,其中,銀行業從業人員從2006年7.4萬人,增加到2009年7.7萬人,從業人數增加0.3萬人。保險業2006年保險業在從業人員8787人,營銷員34658人,到2009年末從業人數達73774人,保險營銷人員達到58854人,從業人數增加瞭64987人,保險營銷人數增加瞭24196人。2009年證券業從業人數2382人。 三是業務總量不斷增加。2009年末各項數據顯示,金融業務量逐年增加。銀行業2006年人民幣各項存款7452.53億元,增加到2009年13860.43億元,增加額為6407.9億元;各項貸款從2006年的4463.21億元,增加到2009年8276.64億元。保險業保費收入從2006年116.18億元,增加到2009年259.6億元,年均增加35.9億元,增加額為143.42億元,其中,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從2006年30.99億元增加到2009年62.21億元,壽險收入從2006年85.19億元增加到2009年197.38億元;保險業務賠款與給付從2006年29.67億元增加到2009年61.06億元,其中,財產保險公司賠款與給付從2006年15億元增加到2009年32.15億元,壽險賠款與給付從2006年14.66億元增加到2009年28.92億元。陜西省證券業,上市公司總股本從2006年64.47億股上升到2009年143.17億股,增加額為78.7億股,其中,2006年流通股本33.23億股,2009年上升到84.87億股,增加額為51.64億股。上市公司股票市價總值從2006年456.36億元上升到2009年2059.44億元,增加額為1603.08億元,增長迅猛,其中,股票流通市值從2006年213.82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1027.1億元,增加額為813.28億元。 二、結構不斷優化 銀行類金融機構種類逐步健全,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等均有分支機構在陜設立,金融機構重組得到長足發展,有五傢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重組新建長安銀行運營良好,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組織創新實現突破,兩傢村鎮銀行相繼在寶雞和商洛開業運營。其他金融活動單位: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資產公司、財務公司、信托公司等數量增加,結構優化,功能互補性增強,發展迅速。 保險業快速發展,保險市場主體不斷擴大,保險公司分支機構不斷增多,保險中介機構、代理機構數量增多,經營險種不斷增加,覆蓋面日益擴大。財產險開辦瞭企業財產保險、傢庭財產保險、機動車輛保險、貨物運輸保險、信用保險、建築安裝工程保險、各種責任險等100多種。人身險緊緊圍繞國傢改革政策和經濟建設政策,適時推出多層次、多品種的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險種,突出人本理念,如計劃生育系列保險、學生、幼兒平安險、重大疾病險和醫療保險、義務兵保險、簡易人身保險、幸福養老險、航空人身意外傷害險,司乘人員和旅遊意外險等100餘種,較好的滿足瞭社會各階層對保險的需求。 證券類上市公司不斷增加,上市公司種類、結構不斷優化和增加,A股上市公司、期貨、債券、基金等證券業內部結構得到改善,去年兩傢經營性基金公司落戶陜西,上市公司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有瞭較大提高。同時,省政府成立瞭獨立的全省金融協調管理機構——省金融辦已開始正常工作,有效的規范和促進瞭全省金融事業健康發展。 三、市場運行穩健,效果明顯 1、銀行業存貸款保持穩定增長,信貸結構不斷改善和優化。陜西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同比增速從2006年15.6%,提高到2009年28.5%,年均增長21.1%,增幅上升12.9個百分點;各項貸款同比增速從2006年的12.1%提高到2009年的36.7%,增幅上升24.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0.1%。存貸款中,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占主導地位,存款中,活期與定期相對基本穩定。從存款變化看,存款增長受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理財產品銷售、通貨膨脹預期、CPI等影響較為明顯,對經濟變動敏感性增強,從側面反映瞭經濟發展與城鄉居民金融資產配置趨向的多元化水平在提高。 2、陜西保險業發展較快,保費收入和賠付迅猛增加,險種呈多元化發展。陜西保費收入年均增長27.8%,其中,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年均增加7.8億元,年均增長25.9%;壽險收入年均增加28.05億元,年均增長28.4%。從年均保費收入增加量分析,壽險收入年均增加量高於財險20.3億元。保險業務賠款與給付年均增加7.85億元,年均增長32.2%,其中,財產保險公司賠款與給付年均增加4.3億元,年均增長26.4%;壽險賠款與給付年均增加3.6億元,年均增長55.2%。壽險賠款與給付年均增長高於財險賠款與給付28.8百分點。保險密度(即:保費收入占人口的比重)2005年為261.81元,2006年311.07元,到2009年689元;保險深度(即保費收入占GDP比重)2005年2.6%,2006年2.7%,到2009年3.2%。 3、陜西證券業經營機制進一步規范,營運質量得到提高,證券市場各項主要指標均有明顯增長。特別是近年來,陜西企業上市推薦工作進一步加快和嚴格,上市企業質量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證券交易量從2006年2867.09億元上升到2009年16979.38億元,增加額為14112.29億元,其中,股票增加額為13681.07億元、基金增加額為43.8億元、國債減少1.1億元、期貨代理交易額增加額5851.28億元(其中項均與2006年相比,這裡不含票據融資項)。 四、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 外資金融機構在陜數量繼續增加,種類趨於多元。截至2009年底,陜西有外資銀行分行2傢,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傢,外資金融機構在陜業務量也達到瞭一定規模,結構優化有瞭新突破。僅2009年末,外資銀行陜西分行的資產總額達到81.45億元(本外幣合計數),吸收存款人民幣64.37億元,外匯存款5869萬美元,發放貸款46.13億元,外匯貸款9429萬美元。外資保險機構保費收入所占份額繼續提升,扣除不可比因素,2009年底外資保險機構保費收入達到0.72億元,賠付0.01億元,市場份額達到0.37%。 五、金融業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政府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強,運行環境得到有效改善。2007年陜西省政府先後出臺瞭《陜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陜西省金融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陜西省“十一五”金融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2008年出臺瞭《關於進一步加快金融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先後就加快陜西金融業發展與建設做瞭政策性指導、可行性規劃,對發展陜西金融事業提供瞭政策保障和發展依據,並提出瞭“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具體要求,同時組織對陜西省10市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瞭首次評價。成立瞭省級再擔保公司,信用擔保能力增強。央行信貸征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11個政府部門的非銀行信用信息進入系統。作為金融業發展載體的城市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加強,各個功能區都制定瞭發展規劃,功能定位和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確。西安市、寶雞金融業功能區建設進展明顯。 金融業運行中存在問題 金融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出現瞭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流動性相對過剩矛盾依然。金融體系不健全,結構不盡合理依然存在,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發展相對滯後,直接融資依然比重低,城鄉、區域金融發展不協調,對“三農”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相對薄弱等問題依然突出,金融業推動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的效率還不高,金融業發展的信用環境有待改善,維護金融穩定、健康、快速發展任重道遠。 一、金融業發展依然滯後經濟發展。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度相對較低,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陜西省金融業增加值2006年占全省GDP的2.5%,比全國水平低1.48個百分點,到2009年占GDP3.5%,比全國水平低1.5個百分點,與發達省市相比差距則更大。陜西省的金融資源力、金融區位優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資本配置效率有待加快改善,資金沉積和資金饑渴並存,資本內外矛盾依然突出。 二、金融業內部結構並不完善。盡管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金融業結構相對有瞭較大改觀,但與全國、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金融業發展深度看,金融組織結構不健全,為中低端客戶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力量薄弱,特別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邊遠山區、農村等區域服務金融機構力量薄弱。市場結構發育不均衡。有形交易市場缺位,風險資本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發育不足,信貸二級交易市場、房地產金融市場等新的市場形態發育遲緩,缺陷突出,市場細分步伐慢,市場層次單一。融資結構失衡較為嚴重。直接融資發展緩慢,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經濟增長依然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信貸推動(投資拉動)特征。同時直接融資結構中股票融資規模較大,債券融資比例過低。銀行業務集中度過高,主要依賴存貸款業務,貸款業務又主要集中於少數大客戶,中間業務發展不足;證券公司之間存在過度競爭,業務主要集中於經紀、自營、資產管理、承銷等方面;保險險種結構發展不均衡,主要集中於壽險和普通產險,單一險種規模過大,傢庭財產、責任險、信用險、保證險等發展依然緩慢。金融發展中的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不和諧問題依然突出。農村金融基礎薄弱,農業和農村發展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機構重點以西安經濟為平臺、輻射區域經濟、主動支持要素在區域間流動、產業在區域間重組的作用發揮不足,與異地金融機構之間構建金融產業鏈和推動專業化、區域化分工的能力不高。 三、金融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政府職能急需轉變,政府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有待提高。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機制需要進一步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後,市場信用環境急需改善。區域性金融功能區發展步伐相對滯後,區域金融體系建設和運行機制需要繼續完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更需加強,服務領域和范圍更需拓寬,在統籌規劃、功能互補等方面工作,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金融業面臨機遇與挑戰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金融業的發展即將迎來全國、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時期新的發展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契機,積極實施如關天一體化等這樣的重大戰略項目的實施和推進,陜西將迎來項目帶動和發展戰略良好機遇,這一時期,將是陜西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時機,也是建設西部強省關鍵期和歷史性轉折期。金融業穩健快速發展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至關重要。同時,金融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國際間金融市場聯系更加密切,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綜合經營趨勢不斷發展,各行業之間相互滲透。國際金融競爭日趨激烈,資本跨境流動規模不斷擴大,不確定因素增多。從國內和省內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金融業競爭更加激烈。當前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還未徹底遏制和扭轉,恢復經濟發展仍將困難重重,“調結構,擴內需,保增長”步履維艱,從2009年末到2010初,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有瞭好轉跡象,正處於恢復性發展,特別是國內一攬子促進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有效地遏制危機蔓延和深度入侵,經濟恢復性發展已經起步,對在這一新形勢下,金融業既有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陜西省金融業將處於重要的轉折和發展時期。 陜西將面臨著區位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良好機遇。陜西位居我國腹地,具有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是長江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區的聯結點。這種區位優勢將為加強同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合作、強化對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的經濟輻射提供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三大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發展,經濟活力將空前提高,區位於區域經濟聯動發展效果將更加明顯。在此過程中,陜西區域及其周邊省市地區金融服務需求將更為強烈,將會促進以西安為中心的區位和區域金融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結構更加優化,資本市場得到完善和健全,行業細分更加科學,市場領域不斷拓展,大力推動區域金融合作和交流。推動建立區域金融發展的協調配合機制,引導和支持金融企業更好地服務於區域內產業整合、結構調整以及貿易交流,避免地區間金融業發展的惡性競爭,推動金融資源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合理配置和低成本交易。金融業加快發展速度應當空前。 投融資需求的多元化為陜西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更大的壓力。企業和居民的投資和融資理念將出現重大變化,投資理財和風險規避需求日益增強,客觀上要求金融企業必須大力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在繼續改善直接和間接融資功能的同時,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增強理財服務、資本資產定價、風險管理、衍生品研發和交易等新的功能。 在此,陜西將充分發揮政府在推動金融業發展中的作用。從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出發,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策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構建金融監管部門與政府之間更加科學合理的協調配合機制。 對加快陜西省金融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完善法規、統一標準、循序漸進的原則,力爭在今後一個時期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較大的實質性進展。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完善信用法規體系,推進社會信用標準化建設,加快整合和進一步開放信用信息,健全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系。大力培育現代信用服務業,積極創建信用行業協會。倡導信用產品的使用,積極培育信用市場需求。建立健全失信懲戒機制和守信受益機制,加強社會誠信教育和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 二、積極發展各類金融中介機構,建立和完善金融體系。積極建立和發展與金融核心業務密切相關的其它中介組織,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等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尤其要積極研究開發金融高端中介服務業務,大力發展金融資訊、現代投資銀行、金融資產管理等各類金融中介機構,推動風險投資中介服務機構和消費信貸擔保機構的發展。積極發展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銷售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鼓勵和吸引集團企業財務公司落戶陜西。探索建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促進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建立政府、銀行、擔保企業之間的擔保風險共擔機制,擴大財政有限補償、擔保代償損失制度的支持范圍和力度,增強擔保機構引導銀行貸款投向中小企業的能力。整合銀行、擔保、風險投資、信用中介等市場資源,發揮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投資流向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三、努力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業務的相互融合,提升現有業務的合作層次,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合作,穩步開發綜合經營業務。各金融行業之間要基於市場需求,細分區域市場,加強跨行業、跨機構、跨領域、連接內外貿和國內外金融市場、能滿足各種需求的新業務、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力度,豐富金融產品,增強金融體系功能。銀行業機構要重視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重視對中間業務品種的研發工作,加快研發有利於風險管理、成本鎖定的多元化金融產品,帶動自身收入來源渠道的拓寬。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國傢相關政策,結合各自金融資產特征,借鑒國際經驗,單獨或聯合開發與基礎設施和關-天項目建設、房地產、汽車消費等相連的存量貸款類資產證券化產品。積極探索開發與其他增量固定收益類資產相連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保險企業要積極開拓和發展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健康保險、傢庭財產保險等險種。開發財產保險新品種,完善傳統壽險品種,積極參與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配合和開展醫療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共建。培育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職能,強化保險業資金融通功能,在保證安全的原則下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拓寬保險業務渠道,促進銀行代理、電話直銷、網絡直銷等的發展。根據政策條件和市場環境,積極推進產業投資基金的發展,加快閑散資金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基金,拓寬居民投資渠道。繼續推動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促其在現有基礎上完善提高。 四、不斷加快優質企業上市,努力提高上市質量。支持陜西優質企業上市;加快上市企業資源培育,支持本地中小上市企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推動已上市公司擴大實際進入流通的股份比重,引導存量有序釋放。推進市場化的並購重組,繼續支持有條件的上市公司參與行業整合、產業整合和跨行業收購兼並。加強和完善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上市服務的政府部門“聯席辦公機制”和“窗口服務機制”,積極宣傳培育,吸引中介服務,搭建保薦輔導平臺,為中小企業上市提供政策支持。 五、順應混業經營趨勢,探索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混業經營模式。大力促進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保險市場的對接。充分發揮西安金融機構雲集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優勢,積極推動證券、期貨和基金業在業務創新、技術開發等方面與銀行、保險業進行全面合作,形成開放、統一的大金融發展格局。同時,在符合條件的區域不斷推進混業經營發展,大膽嘗試混業經營在陜發展效果。 六、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工作,提高“三農”建設水平。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三農”建設的支持力度。按照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以及農村產業發展政策的要求,金融監管部門和各級政府部門要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村重點發展產業、行業和項目給予積極的信貸支持。引導政策性銀行采取銀政、銀企、銀農合作形式,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產業化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組織的力量,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貼近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開發設計新型金融產品,改進信貸方法,簡化貸款手續,完善支農信貸體制,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二、三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完善和深化農村貸款保證制度和農戶信用評級機制,適度提高農戶信用貸款額度,繼續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公司+協會+農戶”操作模式,擴大農戶貸款覆蓋面。積極推動農村消費貸款健康發展。推動和支持陜西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使其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以及人民銀行信貸政策指引,強化農村商業銀行的支農功能,對與“三農”有關的中小企業、農業服務經濟實體、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個人和農戶給予信貸支持。 七、積極支持地方金融企業發展。加強政府與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完善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協調推進機制與金融風險預警防范及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構建金融不良資產處置機制;打造金融操作政策與地方經濟政策及其他相關政策在制定實施上的決策參與和支持機制;建立金融創新的政府服務支持機制。適時推進地方金融企業的資產重組和改組改造。支持地方金融企業按照國傢政策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實施股權結構的多元化。積極支持有實力的地方金融企業通過改制上市發展壯大,並在國傢政策允許時通過並購、參股等方式實行綜合經營,條件具備時組建金融控股公司。同時,對日益擴大的小額貸款公司,進行科學的整合,夠條件的分類加快公司升級和改造。支持地方商業銀行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通過改制上市、增資擴股、發行次級債券等方式增加自有資本。在金融監管部門支持下,積極探索處置不良資產的有效方式和可行機制,支持地方金融企業化解不良資產,減少不良資產存量,降低金融風險,積極推動地方金融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強與國內外其它金融機構的業務往來和協作,尤其要在推動陜西產業轉移和升級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對地方金融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給予必要的政府支持。 推薦閱讀: 動產典當風險規避的舉措來源:典當聯盟網 編.. 質押倉單項下貨物必備條件來源:中國典當聯盟網.. 房地產抵押典當合同糾紛來源:中國典當聯盟網.. 提升公司形象 推進品牌戰略---合肥金龍典當來源:合肥金龍典當有.. |
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
陜西金融長足發展典當行已達76傢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