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網傳40%金條摻假 “沈檢中心”未驗到假貨

網傳40%金條摻假 “沈檢中心”未驗到假貨

網傳40%金條摻假 “沈檢中心”未驗到假貨


微博名為“JASON馮小缺”、認證身份為先智創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馮小缺的博友106日在微博中稱,國內某大銀行出售的黃金被驗證摻假,並質疑中國市場40%金條用銥或鎢摻假。7日,有記者向其瞭解信息來源。“JASON馮小缺”再次發佈微博稱,“我從鳳凰網上看到的新聞,並向@金融八卦女‘求辟謠’的。請幫我們消費者,盡快查出真相。” 

背景事件 

銀行委托指定企業加工金條 

銀行銷售的金條,真的會摻假嗎?這條關於“金條摻假”的傳聞,這幾天在互聯網上迅速發酵,並且波及沈陽。沈陽某國有銀行中山支行客服人員表示,這兩天,確實有客戶來櫃臺咨詢,銀行銷售的金條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加工環節是否存在摻假的可能? 

這位客服人員解釋說,銀行銷售的每根投資金條都有質量證書,並且開具發票,根本不會摻假。據瞭解,銀行銷售的金條和沈陽各大金店銷售的金飾品一樣,原材料大多從中國黃金公司采購,然後進行委托加工,制作成不同重量的金條。銀行委托加工的企業基本都是指定的,比如沈陽造幣廠,這樣信譽度高、質量控制良好的大型精煉加工企業,絕對不會為瞭賺取不當利益,而去摻假。 

檢驗中心沈陽從未驗到假貨 

據瞭解,貴金屬檢測機構分為市級、省級、國傢級等多個層級。隸屬於國傢質檢總局的國傢級貴金屬檢測機構——國傢金銀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沈陽)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檢驗中心並沒有檢測到摻假金條。據介紹,個人消費者購買黃金制品,很少有過來送檢的。沈陽檢驗中心擁有一批固定的外地客戶,這些經銷商多是將加工後的成品送過來檢驗純度,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摻雜銥或者鎢的。銀行和金店出售的千足金制品雖然送檢的很少,但檢測結果全都合格。 

不過,檢驗中心的技術人員介紹,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生產的黃金制品,確實有可能摻假。據介紹,銥、鎢和金元素的化學成分非常相近,如果摻進金裡面,並不容易被發現。目前,黃金原料每克的市價在360元左右,而一克銥的售價隻有五六十元。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黃金制品中摻雜銥或鎢的現象雖然有,但肯定達不到40%的比例,這麼高的比例,實在是太高瞭。 

典當行回購黃金制品自備焊槍 

黃金制品流入典當行的,多是非品牌金條。北市場一位經營典當生意20多年的老板說:“送到我們這裡的黃金制品,多數是沒辦法回購的,或者是樣式比較特別,不舍得賣掉的。不過,越是這樣的東西,摻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國黃金、萃華、薈華樓等金店和絕大多數銀行,都推出瞭黃金制品回購業務,一般情況下,回購自有品牌的黃金制品,消費者能提供質量證書和發票,價格會比較高;回購其他企業生產的黃金制品,價格就要打折扣。 

送到典當行的金條,老板通常會要求全部熔化之後,再鑒定成色。他們使用一種特制的焊槍,將整塊金條割斷,首先查看芯裡面是否有夾雜;如果客戶同意,就會用“王水”來溶解,而銥和鎢在“王水”中是很難被溶解的;最後就是檢查純度,如果含金量連75%都達不到,就隻能稱為K金瞭。K金與足金相比,當然不值錢瞭。

推薦閱讀:

中國典當聯盟網qq群公告作者:中國典當聯盟網2012-06-15

《典當縱橫》征稿啟事 作者:中國典當聯盟網2012-07-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