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欠債21億元調查 |
嘉捷的廠房。 法人代表吳捷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承認欠下巨款但表示並非惡意詐騙 昨日,深南大道金運世紀大廈嘉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捷)辦公室,員工們都正常上班,公司運作上看不出異樣,但是這傢深圳並不知名的民營企業卻已經陷入21億元的巨額債務危機。21億元的欠款來自於銀行貸款、供應鏈貸款和民間高利貸,4年來該企業欠下的利息就有11億元。公司負責人吳捷資產被凍結,被限制出境。 記者調查發現,嘉捷集團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涉獵民航特種車輛生產的企業,一直想打造成亞洲最大民航特種車輛生產基地,從2008年起在南京、金湖、南寧等地投資建廠房,這種長線的建設對於資金運作要求非常之高,吳捷在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之間遊走,“拆東墻補西墻”的惡性循環導致債務累計越來越高,在生產線還未有完全產生效益時,債務危機終於將該企業拉入泥潭。 文、圖/記者龍錕 50多個債主齊討債 這個月以來,總會有很多債權人來到嘉捷的辦公室,他們都是來向吳捷討債的,涉及的債款金額不少都在2000萬元以上。一名債權人說,自己借給吳捷2000萬元,吳捷並沒有按照規定的時間還款,嘗試催他還錢,但是吳捷卻一直拖著。直到今年8月,這名債權人上網查詢工商信息才發現,吳捷已經將嘉捷75%的股份轉讓給他人,到嘉捷的公司一看,才發現公司的資金鏈已經斷裂。 根據債權人提供的信息,吳捷民間借貸的本金就多達11.24億元,本金2000萬元以上的共計13筆,合計7.04億元;2000萬元以下的57筆,共計4.21億元。另外,供應鏈借款本金為4.3億元,其中有深圳中航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的借款14筆,本金共計1.38億元,湖南中寶供應鏈公司的供應鏈借款1.54億元,此外還有普通供應鏈借款8筆1.36億元。 據債權人介紹,嘉捷2011年的銷售額最多隻有1億餘元。而在債務危機爆發前,其已完成的銷售訂單為4000萬元,未完成的1.3億元,全年總計也僅有1.7億元,年凈利潤最多隻有4000萬元左右。吳捷曾稱,公司自2008年以來一直處於虧損之中。為何一傢盈利能力不強的企業可以籌集到這麼多錢,債權人均表示自己當初被吳捷表現較好的財務報表欺騙瞭,並且吳捷都是通過熟人介紹找人借錢,借給他好像非常放心。 記者從嘉捷集團獲得的一份名單中看到,涉及到民間借貸2000萬元以上的債權人就超過50個。記者還瞭解到,除瞭民間借貸,債務中還有銀行貸款本金共計5.59億元,其中抵押貸款為4.76億元,無抵押貸款0.83億元,涉及的銀行多達8傢。 “總共欠款21.22億元這個是事實。”昨日,嘉捷集團一名高管向記者證實瞭這一消息。 高利潤誘惑殺入新行業 記者瞭解到,成立於1994年的嘉捷,主要研制應用於機場地勤、 高速公路養護、市政環衛、物流裝卸等領域的專用車輛和設備,在中國民航發展日益迅速的背景下,機場地勤設備曾被認為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也成為嘉捷重點關註的領域。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生產機場地面設備的企業還不多,競爭對手也較少,市場非常明確、並且單一,客戶主要就是各大航空公司。不過因為這個行業還處於發展階段,所以要涉足這個行業需要相當長的積累,需要自己培養人員和打造生產線。 實際上,機場地勤專用設備和車輛分為客艙和機務兩大類,品種隻有20多個,比如牽引車、擺渡車等。對於生產企業來說,技術要求就很高,它必須會生產多個品種的產品,因為供應商少,售後服務和後期維護就比較簡單,客戶購買設備也是打包購買,不會單獨一輛一輛購買,因此要求企業有整體制造能力,銷售額會因此大幅度提升。但是要打造自己的團隊,然後尋找市場,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積累。“如果要自己建廠房,培養工人,三到四年內是不會有利潤回報的”。 嘉捷從1994年成立以來開始代理國外民航、公路領域高技術的特種車及零部件銷售,與國外的民航特種設備制造公司也有一定的技術合作,因此具備一定的基礎。目前國內市場的毛利在25%~30%之間,國外市場則高達50%以上,凈利潤則在30%左右,因此如果能夠擁有一條自己的生產線,生產設備並銷售出去,市場的盈利空間非常大,這使得嘉捷一直想打造一條自己的生產線。對於一傢民企來說,要實現這個夢想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 自建廠房艱辛苦澀 嘉捷開建廠房的嘗試從2006年年底開始,那時他們在龍華租瞭一百畝地的廠房,不過當時便遭遇瞭資金的瓶頸,產業也轉移給瞭一個小老板,於是,嘉捷開始做一些代理貿易來維持運作。 2007年,嘉捷開始與香港財富集團合作,作為一傢資本運作公司,財富集團在吉林遼源、江西新餘、廣西柳州等地建有廠房,並且可以提供資金支持,由嘉捷提供項目和人員,雙方開始進行合作,不過還是因為理念不合,加上這些地域都太偏遠,他們在2007年年底終止合同,兩段不順利的開廠經歷,讓吳捷產生獨立開廠的想法。 2007年年底,嘉捷在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圈瞭300畝地,總部在深圳的嘉捷卻在外地設廠房,這在後來被認為是一種明智之舉。“當時正值金融危機,深圳也在產業升級騰籠換鳥,從各方面來說都不適合工業。”嘉捷的一名高管表示。 之後在香港舉辦的招商會上,嘉捷瞭解到江蘇淮安的金湖縣正在招商,由於土地成本較低,政策非常優厚,所以嘉捷又在該地圈瞭300畝地,按計劃,金湖廠負責機場設備結構件制作,南京廠進行後期組裝。 2010年10月,吳捷又在自己傢鄉南寧圈瞭100畝地設廠,這裡主要負責一些高速公路養護設備的制造,之後揚州的廠房也在建設當中。嘉捷用4年左右的時間來積累固定資產,在資金上付出瞭巨大的代價,因為從圈地到生產線產生效應,這個周期之長,超出瞭嘉捷的資金承受能力。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並與吳捷接觸多年的老友介紹,從南京設廠開始,吳捷就已經將廠房和土地抵押出去,不過還款期一到,嘉捷並沒有能力償還,於是隻能找民間借貸救急,用民間借貸的錢還銀行貸款,債款雪球最終堆成瞭21億元巨款。 宏景變成債務危機 從這名老友口中,記者瞭解到,嘉捷有自己的野心,就是打造全亞洲最大的民航設備生產基地,事實上從生產的基地的規模上也已經基本達到,並且他希望在研發上創新。“現在一些機場的特種車輛,國內很多底盤都是由卡車改裝的,有很多問題,吳捷希望打造的生產線是直接自制底盤,采用歐美的配置,但是購買價格卻可能隻是歐美公司的一半,比如一輛直升機牽引車國外賣兩千萬元人民幣,一樣的配置嘉捷可以賣到一千萬元。”這名人士透露,也許是對於以後生產線產生的效益非常樂觀,吳捷才會不斷地借錢投資。 雖然嘉捷打造的生產線效益周期長,但是並非沒有一點起色。記者瞭解到,從2010年10月南京工廠開工,嘉捷在不斷地建設自己的團隊,並且從三一重工、三聯重科等企業挖走不少技術人才,打造瞭一個800人的團隊,其中500人是技術管理人才,負責10多個品種的研發,同時為國際市場做鋪墊,他們在德國、巴西、迪拜等地做行業展示,也算小有名氣。 有嘉捷高層人士告訴記者,今年頭7個月,他們的出口額達4000萬元人民幣,目前還有3000多萬元的意向訂單,未交付的訂單有一個億。其實經過這幾年的醞釀,嘉捷的生產線基本上已經建成,如果沒有這次債務危機,會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其實就差臨門一腳瞭,卻被一扇門擋住瞭。” 嘉捷的債務危機在8月集中爆發,導火線還是緣於混亂的債務關系。由於嘉捷的債主太多太雜,他們今年與一傢投資公司接觸,希望可以清掉一些債務,使債務關系簡單一些。 這名嘉捷的高層人士表示,嘉捷不擅資本運作,在這傢投資公司的投資款還沒到賬時,就直接把75%的股權轉讓給這傢公司,導致工商信息改變,債權人和銀行看到後,自然上門逼債,嘉捷這麼多年累積的債務危機終於曝光,而這傢投資公司又發現嘉捷欠債頗多,不願意接手,法人代表又重新由吳捷接手。 對於債權人所說的吳捷使用不真實的財務報表,這名高層表示,嘉捷屬於養育型的項目,不可能一下子會有回報的,但是企業又需要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吳捷昨接受本報采訪:資本運作上確實有失誤 從債權人口中得到的信息是,嘉捷實有固定資產5.6億元,負債21.22億元,嚴重資不抵債,其妻兒已離開國內,居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城市;去年6月,吳捷斥資1.34億港元在香港買下一座豪華別墅,固定資產裡也沒有這個別墅的名字。有債權人已向深圳市經濟刑偵局報案。 吳捷1989年畢業於西安長安大學民航特種車輛專業。吳捷畢業後被分配至深圳機場籌備辦,負責特種設備機械采購,後來辭去科長職務,下海開公司。 吳捷昨日專門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承認自己欠債21億元的事實,他說自己在機械制造方面真的是專傢,但在資本操作方面沒有什麼經驗。“這是我個人的錯誤,導致瞭公司現在的局面”。 吳捷說,自己主要犯瞭兩個錯誤,首先就是心太大,在多個地方開設工廠,一心想把規模做大,其實應該腳踏實地先從一兩個廠做起。其次,自己當時應該主動尋求股份資金加入,並不是債券資金,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一次,他願意尋找一些風投公司合作,而不是到處借高利貸。“我們什麼都想自己做,其實最後反而導致這樣的局面。” “我無法停止借錢,一旦如此,企業就會破產。”對吳捷來說,不停借貸就像吸毒一樣,他表示,嘉捷另一個失誤就是在房地產最高峰時涉獵該行業,其實沒有多少收益。 對於香港的別墅,吳捷說,他本想打造一個客戶接待中心,支付瞭10%的款項,是擔保公司付的錢,現在物權屬於香港的渣打銀行,所以在固定資產當中沒有體現。“因為欠別人這麼多錢,傢人經常受到恐嚇,所以把妻子和孩子送到國外生活一段時間。” 吳捷說,自己沒有惡意詐騙,所投的錢都真正投入瞭生產線,要怪就怪團隊中缺一個會資本運作的人才。“這是我吳捷個人的錯,而不是嘉捷的錯。” 吳捷說,這傢公司是他的心血,雖然欠下巨額債務,但機場機械設備行業前景廣闊,隻要重整過程中有新資金註入,很可能一飛沖天。 據記者瞭解,嘉捷債務危機發生後,債權人已數次召開會議,並成立一個包括律師事務所在內的債務處理小組。目前,嘉捷的債務危機仍未有解決辦法,最新的處理意見是對嘉捷進行重整。不少債權人力主重整,因為嘉捷已無錢可還,倘若重整成功,欠債或可償還。不過也有人表示,按嘉捷目前一年一個多億的銷售額來看,通過盈利償還債務幾乎不可能。 記者瞭解到,目前嘉捷的工廠已經停工,但醞釀11月1日復工,有戰略投資人進場考察,深圳中級法院也介入該企業的重整,這傢民企能否起死回生仍是未知數。 (來源:廣州日報) |
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民企欠債21億元調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