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

PE燙手需細品 信托產品選擇亦得有技巧

PE燙手需細品 信托產品選擇亦得有技巧

PE燙手需細品 信托產品選擇亦得有技巧


股市上下顛簸,房地產投資受限,通脹壓力巨大……眾多投資者們都深感賺錢難度高。而市場上,私募股權投資(PE)產品、信托貸款類產品、分級債券基金成為弱市中的“燙手三芋”。 

PE產品發行熱 

需多角度考察 

私募股權領域的繁榮景況,使私人銀行和第三方理財機構的PE產品受到客戶追捧,不過投資者選擇這類產品需要仔細考察。 

信托公司和銀行瞭解到,今年以來股權投資類產品發行數量非常多,不少產品年化收益率都在10%左右,也有少數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達到15%,這對不少投資者有較高吸引力。 

PE產品投資起點高、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大,投資者要以嚴格標準挑選PE產品,首先要看投資顧問的資質、過往的業績等;其次,還有看PE產品的設計是否合理;第三,要看投資行業的前景,核心是考察項目的資質。 

一位私人銀行內部人士表示,投資者要認識清楚這類產品風險度極高,一隻PE產品通常選擇好幾傢企業進行投資,但收益要看未來上市的可能性和上市市盈率,其中一個重要的風險點在於找到一個合理的入市價格區間,還要保證所投企業有良好的利潤上漲空間。另有PE人士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好的項目往往爭搶厲害,實力較弱的公司很難搶到,而且現在普遍項目市盈率都到瞭1213倍,超過15倍就沒有錢賺瞭,因此現在PE普遍日子不好過。”因此,投資者對這類產品需要多角度考察。 

信托貸款產品受追捧 

預期收益率較高 

2010年上半年,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曾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最主要的產品,發行數量占整個市場總數的近三成,雖然投資門檻相對較高,但因其具有低風險和高收益的特點,很受投資者歡迎,經常短時間內被搶購一空。而今年一季度這一情況也得到重演。 

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已經發行的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達到109隻,其中有15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上線達到或者超過5%,最好的一款甚至達到6.5%,不過這款產品委托期超過1年。數據還顯示,絕大多數這類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普遍好於銀行同期定期存款的收益。 

而證券時報記者也發現,不少銀行在售的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超過10種,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左右。招商銀行以銀行信貸資產或以信托資產為投資標的“招銀進寶系列”理財產品品種也相當豐富。而且,以3月份到期理財產品為例,人民幣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優勢明顯。多款該類理財產品取得瞭高於5.00%的實際年收益率。其中,南京銀行發行的一款理財產品到期扣除銷售費和銀行管理費後,仍取得瞭8.50%的高年收益率。 

分析人士稱,雖然有所回暖,但近期信貸類理財產品占比出現大幅提高的概率仍不大,能為投資者提供瞭相對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機會。 

債基也玩分級 

低風險博較高收益 

今年以來多隻債券基金采取分級設計的方式,如此既可保持適當流動性,又可通過杠桿效應放大收益,受到投資者追捧。 

數據顯示,目前已成立的分級債券基金有富國匯利、嘉實多利、天弘添利,大成景豐等,目前已獲批或正在發行中的還有長信利鑫、泰達宏利聚利、中歐鼎利、萬傢添利,還有富國基金上報瞭富國天盈分級債券基金,顯示基金公司對這類產品的追捧。這些產品今年都獲得瞭投資者認可,首募規模都超過20億元。 

其實,分級債券基金在普通債券基金基礎上進行瞭權益分割,將基金份額分成具有不同風險特征的兩個等級——A級、B級。一般A級提供無風險、遠高於同期存款利率和同期限理財產品有競爭力的收益率,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個人投資者比較有吸引力;B級提供中低風險的杠桿收益,對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收益率要求較高的機構投資者有吸引力。而且,目前分級債基的封閉期不等,有3年或5年兩種,隨後轉換成開放式基金,專傢表示5年封閉期更優。 

分級債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其杠桿效應,但對應卻也是高風險。目前市場上的分級債券基金表現也各異,有的折價有的溢價。一位基金業人士表示,對投資者來說,最大風險是B類的折價率和流動性風險,不過,未來隨著基金收益率的上升、封閉期限不斷縮短,折價率和流動性的問題都會解決。 

投資者選擇分級基金,首先要註意基金的債券配置情況,其次是觀察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認為,投資者要關註的是債券市場的收益,未來半年到一年,債券市場獲得高於歷史均值收益率的可能性較大。 

 

推薦閱讀:

第二屆私募基金金陽光獎評選落下帷幕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1-05-09

加強個稅征管 信托投資收益征稅短期難成行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2011-05-06

以色列私募股權本季交易較大幅下降來源:中國商務部網站..2011-05-06

笑看風雲出師不利 成立10天虧損近10%來源:新浪財經 編輯..2011-05-06

非公開定向發行拓寬道路 中小企業私募債券前景明朗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1-05-0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