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私人銀行成為私募基金引資新渠道

私人銀行成為私募基金引資新渠道

私人銀行成為私募基金引資新渠道


  隨著人民幣基金逐漸風行,習慣走機構路線的私募基金正開始走近高凈值人群。近日,普凱投資基金進行瞭一項新的嘗試,即通過一傢中資私人銀行的渠道,為旗下兩隻人民幣基金募集瞭12億元人民幣,而募集過程隻用瞭三個星期。

  普凱投資基金最初為美元基金,旗下兩隻人民 幣基金一傢投資擬A股上市企業,另一傢則為房地產投資基金,總的募資目標為15億元人民幣。

  普凱合夥人姚繼平表示,目前募集人民幣基金蔚然成風,很多基金會選擇依靠政府背景,如與政府引導基金合作,但這種模式操作起來並不容易,資金運用上也會受牽制。而通過私人銀行募資則是可供私募選擇的一種新渠道。

  為普凱融資的私人銀行對其客戶進行篩選,挑選出有足夠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普凱則向全國范圍內的這些高凈值人士進行“路演”。

  “路演時我們主要介紹過自己的團隊、過往投資業績,被問得最多的則是我們的投資策略和投資方向。”姚介紹,“募資過程在我們看來比較順利”。普凱介紹過往的投資回報率,但並不給出預期投資回報,這些高凈值人士需要自己做出選擇,資金的投資期限為五年。

  無獨有偶的是,風險投資集團德同資本近期募集的10億元人民幣中,約有30%資金也是通過民生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渠道,向其高凈值客戶募得。

  一位財富管理方面的知情人士稱,德同較早前就已經向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門提出融資要求,但由於民生銀行首次嘗試這項業務,後臺的風險評估部門做瞭長時間審查,資金近期才募集成功,每位高凈值人士的投資起步約為1000萬元人民幣。

  而通過私人銀行走近高凈值人士的私募並非隻有上述兩傢。

  記者瞭解到,多傢私募和有高凈值人士資源的私人銀行、信托等機構都在進行新融資方式的“試水”,這種結合高凈值人士的資金、私人銀行的渠道和投資顧問的能力新模式,被認為可能為中國股權投資帶來新的活力。

  參與此類業務的人士表示,“目前各傢機構均在摸著石頭過河,其合作模式、銀行在裡面的作用、收費等方面並沒有統一的做法”。

  普凱融資時,其合作的私人銀行僅提供渠道,即“代銷”普凱的份額,而在另外一些私募的融資活動中,私人銀行的角色更為多樣。

  如中信銀行近期針對私人銀行客戶發行瞭一款信托理財產品,年收益可達12%-23%,其募集資金交由投資顧問,投向高成長性的農業加工業企業。中信銀行是所募集資金的托管行,監督資金的使用,而客戶本金則由第三方投資保證。

  “私人銀行為私募融資時采用不同合作方式,是出於對風險的不同考慮。”一位熟悉此類業內的人士表示,一些銀行認為采用信托方式有利於監督資金使用,而另一些銀行則擔心與信托合作時,銀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仍不清楚。一傢中資私人銀行人士也認為,采用理財產品的方式意味著私人銀行承擔瞭信用風險,雖然銀監會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投向私募的規定對私人銀行例外,但銀行仍需謹慎。

  為避免風險完全由客戶自己承擔,包括工行、浦發在內的銀行正嘗試對通過銀行募資的私募資金做把關,這包括銀行對私募將投資的項目進行風險溢價測評,如無法通過測評,該項目就會被放棄。

  貝恩公司駐北京辦事處合夥人、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業務主管莊瑞豪表示,目前私人銀行在募資中更多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但就海外經驗而言,私人銀行應考慮將客戶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僅提供一個財富管理的選擇,因此“私人銀行應該對其推薦的私募基金做好盡職調查”。

  莊瑞豪認為,目前國內針對私人銀行領域的法律還很欠缺,如果監管單位有相關法律或者指導原則出臺,會更有利於市場的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