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風景名勝現狀透視-應以保護為重 卻被過度開發

風景名勝現狀透視:應以保護為重 卻被過度開發

風景名勝現狀透視:應以保護為重 卻被過度開發


[導讀]30年前國傢設立風景名勝區制度的時候,考慮的首要任務是對一些具有獨特自然風貌、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進行保護。可現在,風景名勝區卻變成熱鬧的旅遊區,生怕沒有人來。

提起風景名勝區,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旅遊。然而,在一些專傢看來,這恰恰是一種誤區。

“我特別怕一提風景名勝區就跟旅遊聯系在一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名勝區專傢顧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原副司長王秉洛告訴記者,30年前國傢設立風景名勝區制度的時候,考慮的首要任務是對一些具有獨特自然風貌、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進行保護。可現在,風景名勝區卻變成熱鬧的旅遊區,生怕沒有人來。

近日,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所、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風景園林專業院聯合主辦的風景和遺產論壇上,一批專傢專題研討該如何應對風景名勝區面臨的種種問題。

風景名勝區到底是什麼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名勝區專傢顧問、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看來,風景名勝區是以具有科學、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為基礎,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地域空間綜合體,主要是滿足人類對大自然精神文化與科教活動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在財政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就曾下撥資金搶修古跡、疏浚湖泊、綠化荒山,保護、建設風景名勝區。

從1978年開始,國務院以及有關部門相繼出臺文件、組織會議,提出要加強對名勝、古跡和風景區的管理。十幾個部門、十多個不同領域的專傢都曾參與過。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加強保護。

這個時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於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公約》,美國首創的國傢公園制度已經在世界多個國傢被復制。

“上世紀80年代初,我曾參加世界遺產學習班,當時國外的專傢追著我們來自中國的學員介紹這方面的情況,介紹瞭一個多月。”王秉洛告訴記者,當時我們對國外專傢的這套理論還比較警惕,覺得是在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來影響中國。但對我國相關自然、文化名勝的保護,還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套制度。

1982年11月,國務院審定第一批44處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黃山、西湖、八達嶺、桂林漓江、洛陽龍門等都在列。這44處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的確認,標志著我國風景名勝區制度的建立。

在當時,一些有名的名勝古跡已經出現破壞和不規范建設問題。

王秉洛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建築學會曾在泰山召開會議,大傢一致要求制止泰山建造索道。

“我國風景名勝區制度中,許多方面都參照國際上國傢公園體系的做法。從一開始設立風景名勝區時就對資源價值、環境條件、規模范圍納入統一鑒定和論證。在立法的過程中反復強調風景名勝環境的條件、質量,要求同資源一並進行保護和管理。”王秉洛說。

1985年,國務院頒佈《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按照這個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根據風景名勝區的特點,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開展健康有益的遊覽觀光和文化娛樂活動,普及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這也就是說,資源保護是風景名勝區的核心。

條例特意作出規定,禁止超過允許容量接納遊客和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區域開展遊覽活動。

不過,這些美好的設想從一開始就有瞭異化的苗頭。

王秉洛告訴記者,當時剛好是改革開放之初,旅遊部門希望利用風景名勝區賺取外匯,但當時國內各方面的條件都還不能適應國際旅遊的需要,於是不少風景名勝區都出現瞭遷就外商、亂搞建設、破壞資源的情況。有些風景名勝區還將珍貴資源過度進行商業性包裝,作為商品進行推銷。

由於當時國傢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對風景名勝區進行投入,為瞭迎合國際遊客而進行的不當建設愈演愈烈。

在江西廬山、南京紫金山、北京香山等風景名勝區,都曾出現違規建設的大量豪宅。這些風景名勝區的原住民被要求下山,但別墅等豪宅卻在此之後上山。

1983年~1984年,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連續發文,要求制止風景名勝區的亂建設問題。

2006年,謝凝高呼籲,風景名勝區內已普遍超載,投資越大破壞越大,很多風景名勝區已經“屋滿為患”,應整治對風景名勝區的破壞性開發。

謝凝高舉出不少例子,比如泰山岱頂月觀峰索道站破壞地形與植被,誤導自古登泰山的傳統,泰山幾十處采石場,破壞地形和生態的原真性,城市化的岱頂,改變瞭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黃山北海景區城市化破壞瞭核心景區的原生環境,黃山索道和五裡橋水庫51米的高壩破壞瞭原生地形、生態和景觀環境;武陵源、張傢界觀光電梯和鑼鼓塔的城市化破壞瞭核心區原生景觀……

用於維護景區的資金少得可憐

其實,也正是賺取外匯的需要,引發瞭風景名勝區的門票漲價。

王秉洛告訴記者,當年旅遊部門希望利用風景名勝區吸引外國遊客來旅遊,但對國內遊客,卻是不鼓勵、不提倡的態度。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風景名勝區的門票價格隻有兩毛錢左右,但對國外遊客,卻醞釀提價。

“當時旅遊部門有一個設想,對一些服務條件稍好的風景名勝區采取兩種票價,對外國遊客提供導遊、資料、好的衛生服務,收取高票價,對國內遊客則是低票價、低服務。”王秉洛說。

有4個風景名勝區獲批,票價從兩毛錢一下提到20元。

“這麼做原本是為瞭賺外匯,但別的景區受到瞭刺激,紛紛開始提價,而地方政府也都支持這種做法。”王秉洛說,對風景名勝區,國傢資金投入非常少,這些風景名勝區很難生存。

2006年,我國共有國傢級風景名勝區177處,謝凝高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傢每年對這些風景名勝區的投入隻有1000萬元。如今,我國已經設立瞭225處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國傢的投入也有增加,但也僅為每年2300萬元左右。

而在管理上,盡管風景名勝區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但管理卻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需要借助風景名勝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取經濟利益。

資金的缺少、地方政府的需要使得風景名勝區不得不在門票上動腦筋。

於是,隨著經濟發展、國內旅遊業的興起,風景名勝區的門票價格從幾毛錢上漲到幾元、幾十元,甚至數百元。

“30年過去,我國風景名勝區制度已經成型,但還不成熟。現有的風景名勝區並沒有保護好,也沒有服務好。風景名勝區都在為地方政府打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蘇楊說,很多地方的公務員都要靠風景名勝區養著。

一位規劃研究院工程師告訴記者,有的風景名勝區,每天下午5時下班後,當天的門票收入就都被地方政府拿走瞭。而這些錢,最終能用到風景名勝區的並不多。

還有一些風景名勝區上市瞭,門票收入中相當一部分被用作上市公司的費用。再刨去被地方政府提走的那部分資金,真正用於維護景區的資金少得可憐。

“長期以來,對風景名勝區與旅遊業的關系都存在著模糊認識,導致部分風景名勝區的管理被弱化,出現錯位開發,也使得風景名勝區的功能很難得到全面發揮。”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副秘書長厲色說。

在厲色看來,風景名勝區的性質決定瞭其是政府主導、行政管理,其管理本應優先突出環境和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但旅遊產業的基本屬性就是經濟性。現在很多地方用旅遊規劃代替風景名勝區規劃。

這樣一來,原本處在風景名勝區功能最末端的旅遊功能被無限放大,而科研、科普、環境保護等核心功能卻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2012年12月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李如生表示,長遠來看,風景名勝區應該免費,但他也承認,在現階段,要實現免費還很困難。

風景名勝區該何去何從

從1982年首次設立國傢風景名勝區至今,我國已經批準設立國傢級風景名勝區225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37處。在我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並列,是國傢三大法定遺產保護地之一。

如今,這些風景名勝區都面臨著多種尷尬:嚴重不足的資金、越來越超負荷的遊客客流、越來越高的門票價格。

在不久前召開的風景和遺產論壇上,多位專傢建議,應建立一個國傢公園體系,加大政府投入,還風景名勝區以本來的面目。

在謝凝高看來,必須保護風景名勝區的生態,修復環境,整治風景名勝區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的問題。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足夠的、穩定的資金投入。

在韓國,全國隻有20個國立公園,但政府每年投入相當於6億元人民幣。在美國,300多個國傢公園,每年政府的投入有20多億美元。由此帶來的是,在歐美發達國傢,不論是國傢公園還是著名景點,票價都不高。

比如,法國盧浮宮門票隻有8.5歐元,意大利最貴的景點門票價格也不到當地人均月收入的1%。美國的科多拉多大峽谷門票為25美元/車,買一張票就可以在7天內自由進出。美國的國傢公園還出售定價為80美元的年票,可以用它遊遍300多個國傢公園和紀念公園。

目前,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傢都把重要的國傢風景名勝資源交由國傢統一實施管理,除瞭由政府提供資金外,還吸收社會捐贈,此外,還有眾多的志願者加入服務隊伍中。

一位規劃設計院工程師告訴記者,我國的風景名勝區對應的其實就是國外的國傢公園。如果能夠像國外那樣管理,我國的風景名勝區就需要限制客流,而不能像現在這樣不加限制地搞旅遊。

謝凝高以泰山為例,自古以來泰山都是“山上遊山下住”,古代皇帝在祭祀完畢後都是返回山下住的,而我們現在卻要“山上遊山上住”。

眾多專傢建議,應改革風景名勝區管理體制,建立類似美國國傢公園管理局的機構對風景名勝區進行管理,不以營利為目的,滿足人們對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學教育活動的需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