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奢侈品消費:為炫耀花父母的錢奢侈消費 |
[導讀]在全球經濟衰退、危機重重、人們都紛紛捂緊自己錢包的時候,中國人“一枝獨秀”,對奢侈品表現出驚人的熱情與購買力。對此,作為國人,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呢? 花父母的錢奢侈消費 “我爹有的是錢,我不花誰花?”一學生振振有詞地說。“我們辛辛苦苦這麼多年,賺錢不就是給孩子花嘛!”其父母情真意切地說。如今在我國,有這種想法的人著實不少。它導致一種現象,就是奢侈消費年輕化日益嚴重。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們宿舍有6個人。小郭同學傢裡的經濟條件非常好,在我們看來很昂貴的東西對他來講都是“小兒科”。記得大三下學期時,他跟我們說要買一臺電腦,電腦的價格在1.2萬元左右。我們都是學一個專業的,知道那麼好的電腦對於我們這個專業來講根本用不上,況且,依他的興趣愛好,有瞭這個電腦,無非是又有瞭一個打網遊的利器。我們勸他不要買,他說:“買一臺用著,多爽!你們那種的都不行,在我的電腦面前都是垃圾(浮雲)。”周日回傢後他跟父母說瞭,父母也覺得買這電腦有點浪費,沒有答應他。小郭同學不高興瞭,一氣之下就回學校,在學校住瞭兩個星期不回傢,父母的電話也不接。他跟我們說,不給我買電腦我就不回傢,看他們怎麼辦! 沒想到這辦法還真靈。就在第二周的周日下午,小郭的父親開著車來到學校,一進寢室,把手裡嶄新的電腦舉著,沖著小郭說:“兒子,電腦給你買啦!”小郭一聽,從床上坐起來,滿面笑容。他把電腦接瞭過來說道,行瞭爸,你要是忙你就先回吧。他父親也沒有說什麼就走瞭。我們說:“你應該謝謝你爸。多好啊,這麼貴的電腦都給你買啦。”誰知他說瞭一句話,讓我們無話可說:“我爹有的是錢,我不花,誰花?而且我就知道,我這招屢試不爽,哈哈!” 像小郭這樣的同學,我們還能夠接受,因為畢竟人傢傢庭條件好。可下邊的這位做得就有點過分瞭。小吳是我們寢室幾人中傢裡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一直以來都比較勤儉節約,可因為攀比心理和虛榮心作祟,他也變瞭,一下子就改變瞭我們對他原有的認識。 那段時間智能手機流行,我們都將手機換成瞭觸屏、名牌的。而小吳呢,手裡拿的還是我跟他一起去充話費贈的手機,用瞭大概3年瞭。有一天,我聽見他打電話說,不行我也要換,換還要換好的。現在我們宿舍的同學都用那樣的手機,我要是還用這個多沒有面子!最後一句提高瞭嗓門:“要是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念啦!” 我看他不高興,就勸他,別跟父母生氣,不就一部手機嗎?不值當的。他回瞭一句,要不咱倆換手機用?我就沒法接話瞭。過瞭幾天,他拿瞭一部新的智能手機,高興得不得瞭,跟宿舍裡的同學交流手機的功能什麼的。此時我想,為什麼父母會一次次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呢? 今年暑假回傢,我跟父母說瞭這件事。我媽說,“估計他爸媽也不舍得孩子被人瞧不起。再就是做父母的掙錢不就是給你們花嗎?”聽到這句話,我心裡不是滋味,沒有那種受到父母的疼愛而幸福的感覺,反而覺得正是他們的這種溺愛心態,才會讓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離譜,欲望越來越難以滿足。 內蒙古 黃曉峰 奢侈品掮客 我們單位位於市中心,這兒政府機關林立,購買力強,相應地衍生出瞭各種高消費場所。前不久,一傢“奢侈品國際潮流店”隆重開業,燙金的大字醒目耀眼。 那天,我正在上班,一個穿著氣派職業裝的年輕人敲門進來,彬彬有禮地介紹說,他是那傢奢侈品國際潮流店的市場推廣員,他們店的主要業務一是售賣各個名牌廠傢尤其是國外的名品,另一個就是在顧客和市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具體來說,就是顧客不論從網上還是從其他渠道瞭解到世界上的新款高檔消費品的信息,而又不知如何獲取時,交給他們就全搞定瞭,貨到付款,收取10%的手續費。店裡最近正在發展VIP會員,成為會員後手續費減半收取,即5%。臨別時,他還留下瞭自己的名片以及印制精美的《奢侈品全接觸》畫冊。我隨手翻瞭翻畫冊,名表、名酒、名車、古玩、字畫……吃穿行用娛,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當然價格也絕對“奢侈”,幾乎尋不到萬元以下的東西。 下班後,抱著好奇的心理,我來到這傢奢侈品店閑逛。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店裡的生意出奇地好,有人相中瞭名表、名包等,眼都不眨一下就結賬拿走,還有的要求訂購某某牌子某某款的,爽快地交瞭訂金。一個個財大氣粗的樣子。 我實在受不瞭這樣的氛圍和情勢,很快離開瞭這傢店。臨出門的時候,有店員送給我一張宣傳彩頁,讓我看看有什麼喜歡的。我苦笑一聲,悄悄地把它扔進瞭廢紙簍。因為我知道,它對我毫無用處,一個小老百姓,永遠也不會成為奢侈品的“擁躉”。 河南鄭州市 耿寶文 校園彌漫奢侈風 我的傢在新疆,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傢庭經濟狀況還不錯。我現在是四川某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當我滿懷憧憬進入大學時,一些潛在的東西被激發瞭,它不是學習的熱情,不是奮鬥的激情,而是奢侈消費的虛榮心。 一進校園,看見身邊許多人的穿著都是名牌,如鞋子基本上是NIKE(耐克)、adidas(阿迪達斯)等。想著自己高中時穿個“特步”都覺得瞭不起,看來大學生真的高瞭不止一個檔次。進教室上課,許多人拿出的不是筆記本,而是一款款觸屏手機,可以將老師在課堂上放的課件直接拍下來。有幾個同學用的仍是按鍵式手機,都不敢拿出來示人。我心裡的王牌手機是NOKIA(諾基亞),卻是大傢覺得該淘汰的。 回到宿舍,大傢經常七嘴八舌地聊衣服、化妝品,說著說著變成化妝品大比拼瞭,誰誰的護膚套裝好、誰誰的睫毛膏上檔次、誰誰的口紅是名牌。同學每次逛街回來,都會在宿舍裡當著大傢的面一件件試穿新買的衣服。每當這時,我心裡的“小惡魔”就告訴自己,這周末我該去買衣服瞭。因為別人都買瞭,自己傢庭條件又不差,幹嗎不買,錢不就是花的嗎。而且每次向父母要錢,他們從不說不給,還說這輩子掙錢就是為瞭我。有句話說:“欲望是填不滿的溝壑”,而我覺得應該是“深淵”,一腳踏進去就越陷越深。 我們宿舍有5人,3人的傢庭條件不錯,兩人的傢庭經濟狀況很不好。而其中一個叫小玉的,傢裡很貧困,有3兄妹。她長得很清秀,剛上大一時我很喜歡她,雖然有點土氣,但是給人的感覺很懂事。她告訴我,她上得起大學是因為申請上瞭助學貸款、綠色通道,加入瞭貧困庫有補助等,還說將來要掙很多錢。當時我看見的是她的認真和努力。可是後來,或許是她第一次給自己臉上補粉時,因為補得太白被我們嘲笑而發生瞭改變,或許是大傢老是聊一些高消費的東西發生瞭改變,或許是別的東西。總之,我看見她打扮得越來越時尚,越來越會化妝、粘假睫毛、貼雙眼皮,衣服也越來越多,而買這些衣物的錢都是她逃課出去打工賺來的。她的腰桿越來越直,有一次,她在宿舍高聲地對我們說:“我卡裡現在有兩萬多元錢瞭,都不知道幹嗎用,先存著吧!” 我們學的是新聞專業,這個專業有一些對單反相機的需求,大傢基本上都買瞭。有一次我在宿舍過道裡聽見班裡一個女生大聲哭喊著:“我就要買,你給不給買?班裡的人都買瞭,就我沒有,你要不給我買,我自己賺錢買……”後來,我看見她拿著8000多元買的單反相機,跟其好友一起在校園裡拍照。 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這個年紀這樣奢侈消費不好,但攀比虛榮就像毒品,沉浸於此,忘瞭自己。中國人的攀比風氣越來越嚴重,有錢要買,沒錢也要買;必要的要買,不必要的隻要有“面子”也要買。連外國人都知道,中國人因“好面子”導致對奢飾品的“追風”。 新疆伊寧市 曉童 沉迷奢侈品的三種境界 有人認為,對奢侈品的渴望,在人類中亙古不變。人們永遠尋求物質的證據來向他人和自己證明自己的成功。這個願望在今天依舊保持強烈,而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途徑讓消費者在這方面得以滿足。時尚奢侈品提供的就是這樣的途徑。另外,時尚產品還可以展現使用者的品位和特別以及作為身份的象征。 在上海等中國的大城市,有一些年輕的白領女性,不惜為瞭買一條裙子,花上半年的薪水;在日本,一些年輕女性消費不起多個皮包,就每人買一個,幾個小姑娘組成小組,誰有需要誰就使用新的皮包,保證在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服飾和配件出現。購買真品,這是第一種境界。 當然也有買假貨特別是買所謂的“A貨”(精仿產品)來“武裝”自己的,或者是使用一些外觀同奢侈品似像非像的仿冒品,這是第二種境界。 但是現在有更有意思的舉動,姑且稱為第三種境界。有些人特別喜歡提著品牌購物袋招搖過市,高檔的到LV(路易威登)、香奈兒,低檔的甚至可以到屈臣氏。其中不排除有消費者是因為名牌購物袋比一般的購物袋更厚更堅固而更偏愛,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為瞭面子。由於我國強大的A貨制作技藝和消費市場,在地鐵裡、公交車上、馬路上、餐廳裡,如果手提一個LOGO(商品的標識)明顯的包包,十之八九會被認作假貨,其中難免會“誤傷”真正的奢侈品消費者。更有難言之隱的是,有的奢侈品LOGO不夠明顯,大多數人又不能慧眼識珠,但是手拎一個有著碩大LV標志的購物袋,上述一切煩惱都排除瞭。其中暗含這樣的信息,我拿的是專櫃正版貨,我也是有錢人。拿著品牌購物袋,身上的品牌服裝、手中的品牌包包,似乎也更像真的瞭。 不曾想,名牌購物袋居然進入瞭流通渠道。據報道,在中國的購物網站上查一下,私人出售的二手專櫃紙袋價格,都在四五十元,有的紙袋則賣到七八十元。還有商傢專門生產、批發名牌包裝紙袋,每個則在15元左右,幾乎覆蓋瞭所有知名奢侈品牌,其中一傢網上店鋪打出的廣告詞是“送人必備”。一位店主介紹,批發購買紙袋的客戶,一般是做“A貨”生意的,配備紙袋能使商品更好賣,而包裝的價格又會另外收費,所以賣名牌“A貨”的店鋪從紙袋上也能賺到二十幾元的利潤。而零售購買的客戶,有的是自用,有的則是作送人禮物的包裝。 從成千上萬的奢侈品包包,到成百上千的香水化妝品,再到百八十元的購物袋,為的都是面子,但買購物袋,顯然是造假。既然造假,就要選最便宜的。更有意思的是,這樣的購物袋並不隻是國人喜愛。據報道,韓國很多二手購物網站上都有這樣的交易,這些名牌購物袋的價格高達30美元。可見有的人追求奢侈品確實已經到瞭瘋狂的程度。 上海消費市場運行分析研究組 沈若愚 不能讓“官奢”蔓延 時下,“瘋狂的奢侈消費”已成為社會消費中一道吸人眼球的“風景”,而一些官員也在這“風景”之列。 有的官員不知不覺、或輕或重地患上瞭“奢侈癥”,在個人形象方面講究高品位的“包裝”;在生活方面講排場、擺闊氣,生怕花錢少瞭有失身份。老百姓的評價是:有些官員真“帥氣”,屁股坐的是奧迪,嘴裡抽的是貓咪(熊貓香煙),肩上挎的是獸皮(高檔皮包),腕上戴的是頂級(豪華手表)。 這種顯擺的“官奢”,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奢侈病”,與一些官員畸形的社會心理、扭曲的生活追求、作祟的面子思想密切相關,顯然是思想作風出瞭問題。 一些為官者無論處在什麼位置,尾巴總是翹得高高的,“面子”總是搞得亮亮的。這些人雖然能開懷一時,求名一時,享受一陣,但必會讓人民群眾討厭、唾棄。 防止和克服“官奢”蔓延,一是加強自我修煉。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嚴格遵守廉政準則的相關規定,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生活中甘願平淡,不為名聲所累,不被物欲所困,尤其要加強品質修養,培養高潔情操。二是加強監督檢查。一些“官奢”行為不時被網友曝光,說明有效的監督檢查和懲處機制缺失。因此,對官員的奢侈行為,無論是“公奢”(借公款而奢)還是“私奢”(因受賄而奢)行為,該查處的要查處,決不能姑息養奸。 奢侈品消費年輕化值得警覺 福建福州 徐娟 據媒體報道:隨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曾經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如今走入瞭尋常百姓傢,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富二代”正在成為奢侈品的擁躉,奢侈品消費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的報告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奢侈品消費者年輕15歲,比美國的年輕25歲。 在收入水平遠未達到歐美的情況下,奢侈品消費年輕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年輕一代中流行的攀比心態。他們首先通過奢侈品進行自我身份攀比,進而攀比傢庭財富和社會地位。 按理說,我們無權幹涉“富二代”們的奢華生活。畢竟,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這種奢侈消費究竟會給社會、給富豪本人、給“富二代”甚至“富三代”們帶來什麼,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 凡事總有兩面性。“富二代”們有擺闊的心態,一些低收入者也有仇富的心理。如果讓擺闊的心態隨意滋長,讓仇富的心理自由蔓延,必然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年輕群體對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費,已經不是什麼個人的生活喜好問題,這種“社會病”應當引起足夠的警覺。 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多和人們生活的改善,公眾進行適度的消費、休閑,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但過度消費甚至浪費,則有百害而無一利。要遏制不恰當的奢侈消費,就需要多方面引導。 要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消費風尚,政府部門尤其是各種媒體應切實加強正面消費引導,鼓勵和支持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多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回報社會;加大對奢侈浪費行為的輿論譴責;完善政策法規,充分運用價格、財稅、金融等手段,懲罰浪費和奢靡行為,促使適度消費、理性消費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自覺行為。 中國式奢侈品消費的畸形狀態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值得關註 析國人之奢 趙蓓蓓 中國人歷來勤勞節儉,近些年卻與“奢侈”一詞掛上瞭鉤。 戰略咨詢公司貝恩公司今年發佈的《2011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稱,2011年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增幅達25%—30%,市場規模首度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照此速度發展,中國有可能於2012年在奢侈品貿易和消費方面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 我國奢侈品消費在短短20年間躍居世界前列,不僅令世人瞠目,連我們自己也不免被嚇一跳。據媒體報道,今年春節期間,中國人在境外奢侈品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去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額達126億美元(尚不包括私人飛機、遊艇與豪華車)。 令人吃驚的不僅僅是數字,還有世界各地奢侈品店、免稅店國人“掃貨”的瘋狂場面。筆者近幾年在境外旅遊時就不止一次目睹過名牌專賣店用繩子攔住中國人一批批準入購買的奇特場面,更有段子說,有國人在專賣店指著貨架上的各款包包說,“這個、這個、這個不要,其餘全要!” 與國外情況不同的是,在這近似“瘋狂”的奢侈品消費群體中,年輕人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擁有龐大而年輕的新興消費群體,是中國奢華品市場的重要特征。這個群體的年齡已遠遠低於西方國傢的奢華品消費者,甚至也低於同處亞洲的鄰國日本。”這是2011年11月兩傢境外知名公司推出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該項調查首次將目光投向中國“80後”群體,揭示其獨特的奢華品消費觀。 如今,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有錢。在全球經濟衰退、危機重重、人們都紛紛捂緊自己錢包的時候,中國人“一枝獨秀”,對奢侈品表現出驚人的熱情與購買力。對此,作為國人,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呢? 一窮二白的中國終成歷史,中國人也有能力享受奢侈,這固然可喜,但在奢侈品消費中呈現的畸形的“中國式消費”,也不能不讓人產生深深的憂慮。 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非生活必需品。好的、貴的、非必需的是奢侈品的典型特征。 有業內人士這樣撰文闡述:奢侈品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擁有奢侈品絕不僅僅是一擲千金地擁有某些物品或享受某些服務,而是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全過程。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創造財富的奮鬥過程,二是追求唯美的選擇過程,三是精致生活的體驗過程。 以此標準衡量,中國式的奢侈品消費許多都與之大相徑庭。 一是根本沒有“創造財富的奮鬥過程”。許多年輕人購買奢侈品,花的並非自己的錢——或是父母給的,或是向父母索要的。花父母的錢給自己買,在中國“龐大而年輕的新興消費群體”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還有相當一部分奢侈品消費者是買來給別人用的,即用來送禮的,也就是說,許多奢侈品的享用者是“別人花錢自己用”——受賄來的。近來因被網友曝光而落馬的“表哥”、陜西省安監局原局長楊達才擁有的名表數以十計;媒體報道的遼寧撫順市政府原副秘書長江潤黎,據說專門有座190平方米的宅子用來存放奢侈品,其中包括48塊名牌手表、253個名牌手包、1246套高級名牌服飾和600多件金銀首飾……奢侈品成瞭腐敗的“介質”,是“中國式消費”的典型特征之一,腐敗官員的窮奢極欲令人震驚。 二是沒有或無法“追求唯美的選擇過程”。在境外“掃貨”的國人,購物的過程常可用“掃蕩”、“搶購”來形容,選購場面時常如同打仗一般,何談“唯美”? 三是享受不到“精致生活的體驗過程”。在中國,拎著大牌手包擠公共汽車、擠地鐵已成為一道獨特景觀,為買一個名包或高檔進口化妝品省吃儉用幾個月的、使用奢侈品的同時體驗著或艱辛或粗糙生活的大有人在。 可以說,為面子、為攀比的“炫耀性消費”仍是當今我國奢侈品消費群體的一大特征。 在中國人以往的概念裡,奢侈品幾乎等同於貪欲、揮霍、浪費。如今,人們的觀念已發生瞭極大改變,擁有奢侈品逐漸成為展現個性與發展自我的一種標榜和主張。但由於上述特點的存在,我國的奢侈品消費中仍充斥著貪欲、炫耀、揮霍與浪費。 貧窮的中國與奢侈的中國,顯然都不是我們所要的。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健康、和諧、美好的生活,才應是13億中國人的理想選擇。 江西宜春 熊建華 Tags:
the capital,
首都廣場,
尖沙咀首都廣場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SEO,
SEO,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SEO,
SEO,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TVC,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Promotion,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網頁設計提供seo, e marketing, web design by zoapcon. |
2015年6月17日星期三
中國式奢侈品消費:為炫耀花父母的錢奢侈消費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