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

中國軍方首次組織中外記者采訪軍事院校-中國軍方-軍事院校-中外記者

中國軍方首次組織中外記者采訪軍事院校|中國軍方|軍事院校|中外記者

中國軍方首次組織中外記者采訪軍事院校|中國軍方|軍事院校|中外記者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王曦) 為慶祝建軍87周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國防部、總政治部會同總裝備部,22日上午組織中外記者赴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參觀采訪,這是中國軍方首次組織中外記者赴中國軍事院校參訪。

  期間,中外記者觀看瞭反映學院建設的視頻短片,參觀瞭教學科研設施設備、裝甲裝備展示,觀摩瞭學員軍事基礎訓練並與學員交流。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指出,軍隊院校此前從未對外開放,此次尚屬首次。他表示:“部隊院校能夠反映軍隊的未來,瞭解這些學員的思想,感受他們的作風,能夠使外界加深對中國軍隊的瞭解。”

  耿雁生說,今後還會有更多類型的部隊單位對外開放。“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能夠讓外界擁有更多接觸中國軍隊的機會,從而瞭解真實的中國軍隊。”

  當日,在回答記者有關軍事院校實戰化問題時,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徐航表示,這從三個方面對院校及學員提出要求,一是具備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具備履行部隊崗位任職要求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備敢打必勝、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

  “總的來說,未來戰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未來信息化戰爭需要學員具備哪些基礎和能力,我們就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來培養學員在這方面的技能。核心目的就是為瞭能打仗,打勝仗。”徐航說。

  針對外界關註的“坦克無用論”,徐航強調:“無論是機械化戰爭,還是信息化戰爭,陸戰場都始終是最終決定戰爭結果的一個最重要的戰場,陸軍的作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其他兵種無可替代的。”他表示,作為陸軍的主戰裝備,坦克裝甲車輛把火力、機動、防護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其具備強大火力的同時,還具備強大的機動突擊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

  “僅憑這一點,在未來,坦克等裝甲車輛仍然會馳騁在疆場,所向披靡。”但徐航指出,隨著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能力平臺的發展,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使命任務、作戰對象、運用方式也都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用機械化的思維肯定是打不贏信息化戰爭的,所以在這方面作為裝甲兵應該去研究應對之策。”

  自2008年以來,國傢和軍隊有關部門每年“八一”節前夕都會組織中外媒體記者赴解放軍基層部隊參觀采訪。目前,“中外記者進軍營”活動已經成為展示中國國防和軍隊發展建設情況的一個窗口。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斯蒂芬·麥克唐納認為,每年都有這樣一個固定的機會走進中國軍隊,對外界瞭解中國國防發展情況是極其必要的。(完)

(原標題:中國軍方首次組織中外記者采訪軍事院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