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星期三

多位官員借宴斂財被處分-人情禮儀成擋箭牌-斂財-腐敗

多位官員借宴斂財被處分:人情禮儀成擋箭牌|斂財|腐敗

多位官員借宴斂財被處分:人情禮儀成擋箭牌|斂財|腐敗


官員借婚收禮金將被處分(資料圖)

  新華網北京8月25日新媒體專電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歐甸丘)滿月酒、婚宴、升學宴、搬傢酒、開業慶……在24日中紀委的“每周通報”中,一些借“風俗”之名,行違紀違規之實的幹部付出瞭代價,輕微的受到警告處分,嚴重的丟掉“烏紗帽”。禮與賄、情與法界限在哪裡?人情往來緣何成為權力腐敗的“隱身衣”?

  三成違紀涉“風俗” 人情往來成“遮羞佈”?

  中紀委24日公佈瞭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153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案件,記者梳理發現,其中有40多起案件涉及違規辦滿月酒、婚宴、生日宴、升學宴、出生宴、搬傢酒、開業慶等看似風俗的“人情往來”,在所有案件中占比近三成。

  親朋好友間互贈禮金,真心誠意的人情往來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隨著送禮風氣漫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喬遷新居等卻成瞭給領導幹部送“紅包”的機會。從歷次中紀委公佈的案例來看,婚喪嫁娶中的這種風氣仍需要重點整治。

  重慶市城口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於少東操辦兒子婚禮借機斂財,被調查。在婚禮現場,主辦方準備瞭空紅包,送禮者領取空紅包裝入禮金,在紅包上寫上名字,交給接待人員。事後查明,於少東為其子於某某操辦的婚禮設午宴101桌,收受禮金200多萬元。其中,收受管理服務對象禮金90多萬元,不少人因為找不到空座位送禮後匆匆離開。

  於少東在接受調查時說:“黨政幹部和企業老板主要是看我的面子來的,如果我不是城口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他們肯定不會來。”

  “人情往來不是腐敗的遮羞佈。”中山大學教授張緊跟指出,一些婚喪嫁娶事宜的禮金表面上是人情往來,內在卻是妄圖瞞天過海、混淆視聽,一些幹部混淆瞭禮與賄,情與法的界限,嚴重侵蝕幹部的廉潔性,甚至成為官場、商場的“潛規則”。

  權力尋租綁架“風俗” “亞腐敗”易蛻變為“腐敗”?

  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說,一些人打著人情禮儀的幌子,把婚喪嫁娶、添丁增歲當成瞭權力尋租、受賄斂財的良機,把正常人際交往,攪成瞭一幕幕權錢交易、私相授受的醜劇,實際上是一種“亞腐敗”。

  專傢指出,所謂亞腐敗,是指在權力廉潔狀態和腐敗狀態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尚未達到觸犯刑律的地步,但權力本身卻又並不那麼幹凈的空間。隨著反腐敗持續深入,領導幹部“闖紅燈”顯著減少,但值得警惕的是,“亞腐敗”卻有蔓延之勢。

  “明目張膽的行賄受賄風險太大,人情往來、風俗習慣的合理性就成瞭一些幹部斂財的‘擋箭牌’,這種違紀、腐敗行為具有模糊、隱蔽的特性,變得比較難以界定,讓一些人心存僥幸。”張緊跟說。

  多位專傢認為,以情謀私是人情社會的功利特征,血緣、鄉緣、學緣、業緣四大圈子是人情大行其道的基本依托,“亞腐敗”的危害並不亞於腐敗,可以發生質變蛻變成腐敗。

  廣州市紀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人情往來的民俗習慣已經異化為一些人斂財的重要手段,從近年查處的官員違紀違法行為發生軌跡來看,很多腐敗分子違紀行為都是從收受紅包禮金開始,其深層次問題也是從收紅包、禮金這一線索深挖細查出來的。

  “借宴斂財”之風不可長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官員“借宴斂財”之風已得明顯遏制,被追責甚至“落馬”的官員不在少數,確實給“風俗”腐敗開出瞭一劑“良藥”。然而,領導幹部的“宴席腐敗”和“借宴斂財”在一些地方仍時有發生。

  “如果他不是領導幹部,會有婚禮現場停滿的公車麼?會有賓客雲集、禮金動輒數千元麼?一些官員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借機斂財在當地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南方某市一位基層幹部表示,官員大張旗鼓宴請大致有兩種心態:其一受風氣影響,礙於習俗不得不辦;另一種是借機斂財或與利益方搞好關系。

  為瞭治理風俗習慣中的“亞腐敗”,四川蒲江規定婚喪喜慶中的禮金限額、廣東廉江限制紅白喜事的宴席數量……高波說,應當適時推進完善規章制度,讓治“風”之策及時制度化,並且與官員考核晉升機制結合起來,讓糾風防風機制常態化。

  “黨紀嚴於國法,黨政官員要嚴格自律,嚴格區分正常人情往來,不能觸碰腐敗的‘高壓線’。”張緊跟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