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北大畢業博士抄襲續-刊文雜志稱五年內拒其投稿-論文抄襲-北大博士-學術作假

北大畢業博士抄襲續:刊文雜志稱五年內拒其投稿|論文抄襲|北大博士|學術作假

北大畢業博士抄襲續:刊文雜志稱五年內拒其投稿|論文抄襲|北大博士|學術作假


  法制晚報訊(記者 蔣桂佳 張潔清) 近日,國內著名的新聞期刊《國際新聞界》刊登公告,稱已從北大畢業的歷史學系博士生於艷茹在該刊物刊載的論文抄襲外國專傢論文,並做出刪除電子版、五年內拒絕其投稿事宜。昨天,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稱,調查後統一回復。

  事件北大博士論文被指抄襲 內容大段為翻譯

  8月17日,國際新聞界雜志官方網站發佈瞭《關於於艷茹論文抄襲的公告》。公告稱,《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7期刊登瞭題為《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的論文,該作者為於艷茹,當時為北大歷史學系博士生。

  經過對比,《國際新聞界》認為於艷茹抄襲瞭1984年《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18世紀研究》)刊載的《"Frondeur" Journalism in the 1770s: Theater Criticism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Prerevolutionary French Press》(《18世紀70年代的新聞業投石黨運動:法國革命前的戲劇批評和激進政治》)一文。此文的作者名叫Nina R.Gelbart(尼娜·基爾巴特)。

  公告稱,對比兩篇論文後發現於艷茹在其論文中大段翻譯基爾巴特的論文,直接采用基爾巴特引用的文獻作為註釋。公告還對兩篇文章進行瞭公示,並用顯著顏色標出抄襲內容。

  《國際新聞界》認為於艷茹行為構成嚴重抄襲,為瞭反對此類學術不端行為,決定刊發公告,並通報作者相關單位,聯系相關文獻收錄機構,刪除於艷茹該文的電子版;五年內拒絕於艷茹的投稿。公告還對工作疏忽向讀者道歉。記者註意到,除瞭摘要和結語部分,於艷茹的論文幾乎是原文“翻譯”瞭基爾巴特的論文。

  追訪抄襲被發現屬於偶然現象

  今天上午,記者撥打瞭《國際新聞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先生電話。陳力丹介紹,於艷茹抄襲被發現屬於偶然事件。今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教師在查找外國新聞史資料時,偶然發現於艷茹論文涉嫌抄襲,並向該刊舉報此事。

  隨後,《國際新聞界》專門召開編輯部會議,最終決定公告。

  陳力丹透露,此前也發現過抄襲現象,但是並沒有像這次一樣公告處理。一般兩位作者都是國內的,就讓抄襲者向被抄襲者道歉瞭事。但是專傢論證發現,此次於艷茹除瞭摘要和結論以外,幾乎“翻譯”瞭外國專傢的全部論文。因此決定公告。

  昨天下午,《國際新聞界》雜志主編助理、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劉海龍轉發此公告,並引起熱議。劉海龍在實名微博上介紹,《國際新聞界》是網絡審稿,一審兩外審專傢雙盲審查,二審欄目編輯審,三審責編審查,四審總編審。一篇稿子一般至少3個月以上才能完成。這樣的審稿流程已經將許多抄襲稿擋在外面,作者的題目屬於本領域很冷僻的題目,國內研究並不多。未發現也屬正常現象,雜志隻能做到有錯必糾。

  昨天下午,記者致電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蔣朗朗稱已經獲知於艷茹涉嫌抄襲的事件,學校正在進行調查,然後對媒體進行回復。

  文/記者 蔣桂佳

  基爾巴特其人哈佛大學畢業曾多次獲獎

  這次被抄襲的國外專傢Nina R.Gelbart(尼娜·基爾巴特),1968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1974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教學研究方向涉及早期的現代歐洲歷史、法國的啟蒙和革命、女性的歷史、科學和醫學歷史等領域。

  基爾巴特1987年撰寫的《在法國舊政權中的女性和反對派新聞》和1998年創作的《國王的助產士》,讓她獲得瞭塞拉利昂獎。

  其中,《國王的助產士》還讓她贏得瞭1999年的十八世紀美國社會研究傳記獎和選擇優秀圖書獎。

  編譯/記者 張潔清

(原標題:北大畢業博士被曝抄襲 《國際新聞界》刊登公告曝光 稱五年內拒其投稿 北大表示正在調查 被抄襲者曾多次獲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