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中國掀反壟斷浪潮 外媒關註跨國企業頻遭調查 -跨國企業-反壟斷

中國掀反壟斷浪潮 外媒關註跨國企業頻遭調查 |跨國企業|反壟斷

中國掀反壟斷浪潮 外媒關註跨國企業頻遭調查 |跨國企業|反壟斷


  法制晚報訊 (記者 李志豪 張秀晨 實習生 張芮冰 張子萱) 高達18億元的“壟斷巨額罰單”猜測,近日在將奧迪推向風口浪尖的同時,中國反壟斷調查也被媒體形容為“掀起浪潮”。   

  “先是微軟,再是奔馳,接下來是誰?北京反壟斷調查涉及的外企、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的名單正變得越來越長。”香港《南華早報》稱。不過,一番熱鬧議論“當頭一棒”的打擊後, 韓國《今日亞洲》則剖析出中國此舉的合理之處。

  報道稱,不少跨國企業在中國利用其絕對優勢和地位獲得瞭暴利,像奔馳和奧迪等汽車品牌,在中國的價格要比國際行情高出50%以上。在逐漸瞭解全球市場水平後,反壟斷調查對於中國當局來講,已經是到瞭不得不出手的時候瞭。

  調查見效? 官方突訪取證  跨國企業默認違法

  新一輪反壟斷調查,引起外媒對中國官方行動的興趣。美國《商業周刊》揭秘式的報道稱,許多企業直到國傢發改委或工商總局的調查人員出現在他們辦公室時,才知道自己被調查。這種“突然襲擊”比較常見,因為這種方式能防止企業隱藏資料。此外,操作起來也相對方便。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稱,近日來,這樣的調查發改委調查人員進行瞭數次,他們突訪國外制藥、奶粉、高科技和汽車行業的中國辦公室,訊問高管,調查取證。對此,跨國公司迄今的反應多是目瞪口呆之下的沉默。

  而在過去一年裡,調查也帶來瞭直接效果——產品價格下降。奧迪於8月11日晚承認其壟斷行為違法。繼奔馳、奧迪、寶馬、捷豹路虎等豪華品牌下調整車或零部件售價後,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近日表示,將分別在9月1日和8月18日下調零部件售價。

  “對於德國汽車制造商來說,中國就是一個天堂,國際巨頭每年都會慶祝他們在世界最大‘未來市場’的成功。”奧地利《經濟日報》報道話頭一轉稱,當高管們正在熱烈討論神話般的利潤的時候,中國反壟斷調查人員找到他們,這是當頭一棒。

  單位:人民幣

  LG

  中國:2013年1月4日,發改委開出瞭對境外企業的首張反壟斷罰單,三星被罰1.01億元,LG被罰1.18億元

  國外被罰情況

  美國:2008年12月 24.64億元

  日本:2009年10月 903.4萬元

  歐盟:2010年12月 4939.4萬元

  韓國:2011年11月 3.98億元

  韓國:2012年1月 1.13億元

  三星

  國外被罰情況

  美國:2005年10月 18.5億元

  歐盟:2010年5月 11.99億元

  韓國:2011年11月 5.8億元

  韓國:2012年1月 1.55億元

  微軟

  中國:國傢工商總局7月29日確認,對微軟公司在中國內地的四個經營場所進行反壟斷突擊檢查。微軟面臨最高6億美元左右的重罰

  國外被罰情況

  歐盟:2004年3月 40.9億元

  韓國:2005年12月 2億元

  歐盟:2006年6月 23.05億元

  歐盟:2007年10月 74.01億元

  德國:2009年4月 7409萬元

  外企受傷?

  打壓外企言論

  難以站得住腳

  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刊登瞭一篇名為“外企頻遭中國反壟斷調查為哪般?”的報道。文章稱,其實,中國反壟斷針對的並非是外企,對中國國內企業也一視同仁。報道稱,2011年的中國電信和聯通涉嫌壟斷案,以及去年的茅臺、五糧液反壟斷案都是國內的大牌企業。眼下許多人發表所謂“打壓外企”的言論雖不足為奇,但難以站住腳。

  對於外企“受傷”,《華爾街日報》分析其中原因稱,現在中國政府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外資公司對中國消費者和企業客戶開出的產品價格,通常高於全球其他市場的水平。

  “中國消費者儼然被剝削瞭,更大力度的審查一定程度上緣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看到其他國傢同類產品的價格。”報道稱。對於外資品牌汽車配件在中國的售價比在德國等其他國傢要貴,報道認為在中國,許多汽車廠商堅持隻允許通過授權經銷商來銷售配件。相比之下,在德國,消費者往往可以從開價較低的配件供應商手中購買汽車配件。

  據業內人士估計,在中國,這些通過授權經銷商銷售的汽車配件價格,比消費者從非授權渠道拿到的產品價格高出5-10倍。

  誰成目標?

  國內被查企業

  國外屢受指控

  《華爾街日報》文章稱,目前反壟斷調查,很多情況下針對的是在市場中占有主導地位、缺乏直接中國競爭者的外國企業。不過,在中國被盯上的很多企業,在別的國傢也面臨過反壟斷調查。

  報道稱,高通和微軟先後遭到中國發改委和工商總局的調查。而過去數年,微軟在美國和歐洲都面臨過違反《反壟斷法》的指控,高通公司也應付過歐洲和韓國的監管機構。

  韓國《今日亞洲》寫道,中國發改委和工商總局下決心基於《反壟斷法》進行調查後,已經有多傢企業遭到瞭罰款,德國奔馳和奧迪等公司因為涉嫌違法而被調查的事情備受關註。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鎖定這些企業並進行調查,當罰款已成定局的背後,一定是中國掌握瞭公司的違法行為,畢竟如此大規模地展開調查並非易事。

  報道稱,不少跨國企業在中國利用其絕對的優勢和地位獲得瞭暴利,這對於中國來講,已經是不得不出手的時候瞭。

  勢在必行?

  中國接軌歐美市場

  反壟斷調查頻率加快

  中國為何此時掀起反壟斷浪潮?對此,英國廣播公司分析說,反壟斷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以前中國產業發展水平比較低,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也低,反壟斷要麼沒提上日程、要麼很薄弱。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進入到新的階段,更加強調市場扮演決定性作用,中國的經濟也與歐美市場逐漸接軌,這是實施《反壟斷法》的大背景,同時也是中國反壟斷調查頻率明顯加快、力度和覆蓋面空前的主要原因。

  不過,報道稱,中國的反壟斷還是處於初期階段,《反壟斷法》的執行才六年時間,其核心就是要創造一個平等環境,鼓勵公平競爭,而最終獲益的是企業和消費者。

  今天上午,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楊勉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反壟斷中,最顯著的還是集中在汽車工業、高檔消費品和時髦品牌等等,雖然進口商品因為關稅、運費等原因略高於國外屬正常情況,但是像某些企業品牌高出50%的定價,就需要加強監管瞭。

  楊勉稱,在反壟斷方面,目前中國和西方國傢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離。現在我國從上到下的重視已經有瞭,但是經濟起飛時間畢竟不是很長,相對西方成熟、成套和經常性的反壟斷,我國的手段、機制和反應度仍然還有進步空間。

  文/記者 李志豪 張秀晨 實習生 張芮冰 張子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